• 109

有學佛的大大可以解感一下嗎?

cman4434 wrote:
那連心經都得改了,[觀自在佛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號是

1 ) 正法明如來

2 ) 觀自在王如來、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3 )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平等光明普照如來

最後我打的字是 ...

自性清淨法性平等光明功德山王普照正遍知

經文成為

[自性清淨法性平等光明功德山王普照正遍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Devin1927 wrote:
想請教各位大大

慳...(恕刪)


小弟不才,試試來解D大的疑惑。

或是,或非,D大自行斟酌 ^_^

就小弟所理解的佈施,其實就是:

我不需要這樣東西,你需要,那就你用。

如此而已。

既如是,

功從何來?

德從何起?

^ ^

ray2538 wrote:
就小弟所理解的佈施,其實就是:

我不需要這樣東西,你需要,那就你用。

如此而已。

既如是,

功從何來?

德從何起?

牛頓第三定律表明,當兩個物體互相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條線上。

布施,也是一種能量,作用力出去,就是作功(功),反作用力就是得(德)。

buzzbee wrote:



上士聞道,勤而...(恕刪)


小弟見薄識寡,感悟正好相反 ^ ^


無關是非,B大海涵。
 
小弟拙見:


下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上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_^
vu84vu wrote:


牛頓第三定律表明...(恕刪)


做如是觀,便行遠已。

V大見諒 ^_^
vu84vu wrote:
ray2538 wrote:
就小弟所理解的佈施,其實就是:

我不需要這樣東西,你需要,那就你用。

如此而已。

既如是,

功從何來?

德從何起?


牛頓第三定律表明,當兩個物體互相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條線上。

布施,也是一種能量,作用力出去,就是作功(功),反作用力就是得(德)。


故得證,要施出去的,必然是自己所需

最要施出去的,必然是自己最所需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善的能量出去,善的能量回來;惡的能量出去,惡的能量回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吃牠半斤,還牠八兩」,因果報應,皆是能量往返。

《楞嚴經》卷四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汝償我命,我償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又云:「生生死死,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ray2538 wrote:
小弟不才,試試來解D...(恕刪)


感恩大大的回覆哦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80715 - 乞兒變皇后
https://youtu.be/T5gdAH1QiWo

發佈日期:2018年7月15日

以世俗的生活來說,有貧富差別。貧就是沒錢、物資欠缺,有形的東西都沒有,沒錢,拿什麼去做事?所以意志就會消沉,不圖強。古人說,人貧志不貧,人人都有潛能,若有願心,沒有做不到的,所以不怕沒有物資,是擔心沒有信心,無法去謀大事,相信人人有潛能,覆藏在內心,只要有心就能發揮。 有一位很漂亮的女孩,從小到大乞討為生。人家倒糞桶,倒出兩個銅錢,沒人撿,女孩就撿起來洗一洗,包起來藏在身上。有一天乞討時,看到一群人往山上去,邊走邊讚歎和尚上座的德行,希望能得到他的福。她隨他們去看,大家供出上等食物,女孩很羨慕,一身襤褸要如何接近大和尚呢?她摸出兩枚錢,很虔誠跪拜。上座和尚讓女孩過來,同時將吃的分一份給她。女孩眼睛一亮,禮拜後就離開了。下了山,她在樹下睡著了。有個國王要選后,派相師出巡,遠遠看到樹下有黃色的雲,是瑞相,女孩趴著睡著了,就將她叫醒,換上衣服,變了個人。國王看到很喜歡,封為皇后。皇后覺得不可思議,希望國王賜很多東西讓她回去感恩,一群人浩浩蕩蕩去供僧,和尚安然不動,告訴她,最重要的是一念心!乞兒來的時候是盡她一切無所求的清淨心,現在皇后顯示她的富貴,起了慢心。 這段故事警惕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要去除憍慢心。要不然一旦當了皇后,有憍慢的心,對國民不是福,所以雖然已經當皇后了,和尚還是要教育她。欠缺有形的物資是貧,但無形的信心才能真正成就大事,最尊貴的。所以我們不要沒有的時候就患得,有的時候就患失。若自己設限,不想再謀大事,很可惜。

這幾天看到布施相關的

靜思語

布施,有形的救濟別人,無形的幫助自己。

※ 《 靜思小語-六度 》.第一篇 談布施

.不論付出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方法,都是布施。
.以身形感化、教化,不僅能轉化人心,還能轉化人的行為。
.要有「捨而無捨」的功夫,才能做到付出無所求。
.以溫柔的語言撫慰憂愁之人,以智慧的話語化解他人的紛爭,以行動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就是布施。
.奉獻生命、奉獻時間、奉獻體力、奉獻智慧,都叫布施。
.從付出中去看真實的人生,同時修正自己的習氣,進而體悟超越的真理。
.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
.布施有三種:給衣食欠缺的人物資,給心靈空虛的人智慧,給恐懼不安的人安寧。
.做好事,不在於一定做多少,應該做的就要做。
.不輕小善,點點滴滴匯聚,就可以給人最實質的幫助。
.輕輕的一個笑容,可以使徬徨的心穩定下來。
.螢火蟲雖小,飛在黑暗之處也會閃閃發亮、散布光明。
.看到別人成功,生起歡喜心讚歎,這就是「隨喜功德」。
.慈悲就是造福,喜捨就是修慧。
.捨貪,才能布施;捨瞋,才能結好緣;捨癡,才能開智慧。
.人與人之間相互扶助,就是慈悲的表達,就是布施。
.「一人一善」,當從自己及身邊的人做起。
.能去付出,就會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從付出中獲得滿心歡喜,從付出中藉事鍊心、涵養開闊的心量。
.真正用心付出的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目中。
.唯有多付出,並且縮小自己,才會感到天地之寬廣。
.付出當下,福已在其中。
.無相付出,所得無量。
.以「法」幫助人,自心亦感到助人的歡「喜」,這就是「法喜」。
.想辦「法」幫助人,使對方得到真實「妙」用,那麼所運用的就是「妙法」。
.修行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藉由付出來修心。
.行善是人的本分事,不僅日行一善,千善萬善都要去做。
.事事做好事、時時做好人,則日日過好日、年年過好年。
.法不在深,受用即妙法。

靜思語 ◎談布施
1.
付出其實就是最大的收穫。
2.
心安即是福,能做即是福,歡喜即是福,心寬即是福。
3.
布施就好比汲取井水,唯有不斷地布施,才能造福、增福。
4.
能施與的人,比受施的人更有福。
5.
有一分心,就有一分力量。
6.
真正的布施,除了無欲無求,還要有感恩心。
7.
多一分付出,就能多一分成就。
8.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9.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水云 wrote:
故得證,要施出去的,必然是自己所需 萌

最要施出去的,必然是自己最所需



+1


施,

就是施你最迫切需要的,最愛惜的,最放不下的,最捨不得的.

而不是你多的,剩的,不要的,討厭的,

syntech wrote: 

就是施你最迫切需要的,最愛惜的,最放不下的,最捨不得的.

而不是你多的,剩的,不要的,討厭的,
...(恕刪)


小弟粗淺的想法

這個好像不是重點,重點可能是自己的「心」「初發心」「動機」是什麼?是不是「清淨」的?

若是只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自己「捨得下」或者模仿說「我做到了」,這樣的動機可能會是

而且,別人急需要什麼應該才是重點,自己捨不下的,那是另一樁修行的吧?

應該不需要,沒事就什麼都丟掉吧?
  • 10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