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國營事業年終上看四個月會太多嗎

我只能說呀
很多人在罵別人被媒體洗腦的同時
自己卻又是在拿著媒體的報導來大書特書。

國營事業是4.x個月
那一般的軍公教年終是多少?
若是國營企業裁員到1/3,態度好一些,少在電視上說謊,那就可以接受.
happy_jerry101 wrote:
國營事業是4.x個...(恕刪)


自首

教師

年資兩年半

1.5個月 逐年微調遞增

用來包給長輩紅包 剛好
一般公務人員是年終獎金1.5個月+考績獎金1個月(甲等) or 0.5個月(乙等),
也就是説保障年薪至少14個月,至多14.5個月,
以前甲等比例大約有9成,
幾年前開始被限制大約在6成至7成之間。

當公務員好不好呢?
薪資福利方面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最大優點是穩定有保障,退休照顧遠優於一般私人公司,
缺點是公務體系的作風並不適合每個人的個性。
公務體系比較僵化,
就算有很多創意想法也得照著規定來;
公務體制和法令規定不鼓勵公務員多做事,而是規範公務員不要犯錯,
當你努力做事,你的工作內容只會越來越多,而且難搞風險又大的工作都會落在你手上,
不怎麼努力的同事做的是輕鬆的工作,還有時間看書準備高考或唸博士班,而且考績可能一樣拿甲等,
你願意在公務機關努力工作,還是當個一般人眼中的米蟲公務員呢?
WHN0628 wrote:
國營事業年終上看四個...(恕刪)

有事沒事喊虧損喊漲價,現在確自己在發年終,私人民營就算了~
國營單位,虧也是虧人民的錢,年終也發人民的錢,現在民生苦哈哈,還有年終領~
各位大大你們應該只是要練中油跟台電而已吧?
其他國營事業躺著也中槍
國營事業勞工,不全是正式的公務人員,正式的公務人員指的是高普考及格的才算…
經濟部考試及格的人員是廣義的公務人員,其中有一部份是純勞工…
何謂廣義的公務人員,就是平常身份是勞工,但是有犯法的時候,此時就以公務人員的身份來辦理…
版上很多人說的很對,只是很多都只對了一半…
國營事業領4.6個月太多?電子新貴都很有錢?年薪上看百萬甚至千萬?
小弟曾當過大家口中的電子新貴,現在則是某國營事業員工…
很多資訊大家都由報章雜誌得知,但是這個準確率跟可信度有多高?
我想版上也有很多人在科技廠上班,也很不少人是在國營事業上班,難道你們的工作所得與工作量都真的如報章媒體所說的這麼好?
我想只有親自待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辛苦與無奈吧…
就好像我在科技廠待了五年的期間,一出門大家都說,呦!電子新貴,年終領很多喔!其實呢?我也只能很無奈的笑了五年,以工作量跟時間來換算,時薪比7-11還低,別說股票了,連奨金都只拿過兩次…
後來有幸進了國營事業上班,剛好這兩年特別的不景氣,又成了大家鞭打的對象,但事實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討論到煤價的問題,版上如果有人自己在開店或做生意的,請問誰敢去訂那種價格固定的長約?我想大家都很有智慧,不管是買家或是賣家都沒人敢跟你訂價格固定的長約,Why?那更何況是政府的採購案?
景氣好的時候,國營事業也是領這些,景氣差的時候,國營事業員工就該死?
景氣好的時候,業界領的嚇嚇叫=>應該的,因為績效好。景氣差的時候,業界員工被裁員,所以連帶的國營事業領年終就不是人?難道景氣差的時候,被裁員的都是績效差或工作不認真的員工嗎?
很多人質疑國營單位的員工都是米蟲,不可否認的,是有米蟲,但是大多數的基層員工也是做的很辛苦也很無奈…難不成在業界上班的都很精實,都沒有人是米蟲?
到底國營事業該不該民營化,這個問題也吵很多年了…
我想民生必需品,如:水、電、氣…等等這些東西,民營化之後真的對人民比較有利嗎?
當然民營化之後,領不領年終這件事就沒得吵了,因為賺多賺少跟分多分少是公司的事情,大家就算想吵也沒有用…
以台塑前陣子不隨中油凍漲油價,反而漲價並油品外銷的結果來看,這個就是標準的企業本質,台塑是笨蛋嗎?如果內銷有利潤,幹麼要外銷,賠錢的生意沒人要做,這個真的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
電價的問題也是一樣,假如台電民營化,那電費就可以由台電跟其他一些民營電廠及IPP自已訂價格了,到時候還真的用的到一度3塊多的電價嗎?我是很懷疑…
也有人提到,人事費用太高?在科技廠上班的人大概可以理解,人事費用真的很高嗎?就算把公司的人員砍到剩1/2,公司的營運成本並不會好太多,光是設備的折舊率跟攤提的金額就遠比人事成本高很多很多…
假設一間廠房投資金額500億,員工5000人,平均月薪4萬,一個月的薪水就是2億,人事費用只佔了總成本的1%,不管有沒有run貨,一個月所必需支出的設備費用,就遠比這個高太多倍…
我只能說,身為基層員工的我,進國營事業也只是求個穩定的生活,在不了解之前,也是覺得公家機關全是米蟲,全沒在做事,進來之後,才發現不全然是那一回事,很多人也是很辛苦,常常冒著生命危險在維持民生必需品。就像未踏入科技廠以前,也都覺得科技人光鮮亮麗,進去後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國營事業一直是沒完沒了的爭論話題

層次不只是在單純獎金年終這種小問題上...而是目的定位問題...

堅持經濟發展應該讓政府過度介入的學者 自然都是認為國營事業是效率低落 毫無意義的...自由開放才能逼迫企業提高效率...
但是另一方的學者卻也不信 完全開放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 會導向他們所認定的預期結果...
他們認為 既然經濟發展動力來自於人的自私自利 又憑何期望經濟發展的成果可以分享給中下階層的貧苦大眾...
政府適度的介入在他們想法裡 還是必要的...

我看 大家似乎也不用期待 會吵得出一個結果...

不過...在台灣的國營事業的確是問題多多...
國營事業不必然就是要效率低落 也不一定要配合國家政策就凡事束手無策...
我同意國營事業是可以拿高薪的 只要他們放棄自己是"廣義公務員"的念頭...
如果真的能大賺 年終拿多點又何妨...
只是經營效率不佳 自己就該知道 皮要繃緊點...
有一個可以先改變的地方
甲、乙等的比例應下降
公務體系最大的問題在於員工實際績效跟考績是兩回事
前面有人提了甲等約佔6、7成
其實有些單位還是幾乎都拿甲等
除非請假請太多被強制乙等
而一般的單位拿甲等的比例雖有較低
但幾乎都採用「輪」的方式
這樣對於工作表現好的人
是非常不公平的

以我公司為例
拿甲等的人只能佔2成
所以能拿甲等的絕大部分真的是表現比較好的人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