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ote wrote wrote:
Orion wrote:
我承認日據時代開通的台中線到現在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小改線,
例如舊隧道旁新闢隧道,舊橋旁蓋新橋。
只不過你說的新舊線有40%的不同,這倒是很讓小弟驚訝,
竹南到彰化的台中線有40%的改線(包含三義后里這段)。
40%的路線差異,已經是很大的改建工程了,
不知道有沒有地圖可以顯示兩者之間的差別?...(恕刪)
我給你下面資料你會比較清楚,比較大改線應該是造橋至豐原這段
鐵路山線竹南至豐原間改線與雙軌工程
維基百科
這是
後來台灣被清帝國割讓給日本後,負責來台建設鐵路的日本技術人員發現清國修建的路線太差,如果直接沿著舊有線路提升效果有限,因此直接規劃興建新的線路,並一路從基隆蓋到了高雄,舊的線路則是因為區域重劃而全拆了。所以其實是到了日治時期台灣才有較成熟的鐵道經營體制出現。
目前的台鐵是沿用日本所留下來的基礎包括路線、軌距、號誌系統等,體制上也是沿用日治時期的配置改制而來,清治時期所修建的鐵路其實僅具象徵意義。而北迴線、南迴線跟花東線改建則是到了蔣經國孫運璿的十大建設時期才建設完工。
另外日治與光復初期的台糖的鐵道運輸也占了台灣鐵道史很重要的部分,因為當時糖鐵除了載運製糖原料與成品,還兼辦客運載客,是當時中南部民眾類以維生的大眾運輸系統,甚至到了最近有許多中南部縣市為了節省大眾運輸建設金費,規劃的輕軌捷運路線直接延用部分糖鐵路線。
由於台鐵買歐洲車常有水土不服的狀況,買韓國車則是先天品質不良而故障連連,所以現在台鐵都乖乖的購買日本品質較好但也較昂貴的列車,並逐漸向日本引進電車製造的技術以降低成本,像EMU700電聯車就是台日設計台灣製造的典型例子。
而近幾年的捷運建設也因為德國跟日本都有採用的現代化地鐵規格,也才有機會引進西門子製的列車,所以台北捷運才會出現部分列車是日本川崎重工製,另一部分是德國西門子製的狀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