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姆特 wrote:你能打包票核汙水能100%平均的被稀釋在海洋嗎? 太平洋、大西洋有它自身的洋流存在,這些核汙水沒順利擴散,反倒成為太平洋洋流的一個循環,那不就更麻煩了......日本為何不弄個幾個核汙水儲存槽,將這些核廢水存放個百年,百年後其放射劑量不到10%再進行排放,對環境污染的程度更小。 就怕百年後,日本已經不在地球上了。
01白虎哥 wrote:雖然我都在餐廳吃便宜...(恕刪) 在半導體的學術界有一個順口溜一個台大的大老開的玩笑The solution of pollution is dilution.大學的半導體實驗室看規模一般的廢液都有回收但是廢氣...有規模的實驗室/無塵室有HEPA小的就....大學的半導體實驗室附近有排氣口...當然這種做法不可取但大海也有背景輻射值如果接近輻射值表示稀釋成功...稀釋成功當然可以吃怕就別吃最好價格低到可以隨便吃最好...
kantinger wrote:日本排過後背景值就會...(恕刪) 太平洋很大背景輻射值的上調可以忽略不計...當然濃度擴散有濃度梯度的問題要量海岸邊的背景值...海水可以稀釋但是滲入土壤後的稀釋就要花更多時間人類一直把各種汙染物倒入海中所以才會有人說食物連頂端的海洋動物少吃...一切都是濃度值說了算...
kantinger wrote:現在的背景值就二戰後...(恕刪) 您應該不是理工科畢業的吧...溶質與溶劑的數量差別是數量級的差別要變動不容易就相當於一些緩衝劑為什麼可以做為濃度的緩衝您大概也不知道...其實高中化學就有教過了...您是有名的問號大師其實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不需要一直問人...我也懶的科普了...
Sinfield wrote:您應該不是理工科畢業...(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D%8E%E6%9C%AC%E5%BA%95%E9%92%A2低本底鋼(英語:Low-background steel),又稱低背景鋼、先原子鋼[1](pre-atomic steel[2]),是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第一代原子彈爆炸前生產的鋼材。由於在1945年,隨著三位一體核試驗、廣島、長崎核轟炸,以及冷戰早期一系列核武器試驗的進行,世界背景輻射量有明顯升高。現代生產的鋼鐵由於普遍使用大氣氣體而被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低背景鋼的稱呼由此而來。因為其沒有受到過此類污染,這種鋼材被使用在高精度放射性同位素檢測設備上。看看人類怎麼搞的跟什麼畢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