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1241 wrote:台塑、中鋼、中油是台灣排放CO2的大戶怎麼不敢要求他們減碳了...(恕刪) 工業生產的彈性很低,能少耗用能源的話,工廠自己就做了,因為可以省錢如果強迫收取碳稅,工廠兩手一攤不投資了,少掉的工作機會、稅收與改用進口貨的成本上升,誰要賠?不是說不能收稅,但是這問題並不簡單,也很容易發生連鎖反應。
rebels wrote:工業生產的彈性很低 這是完全錯誤的只要投資環保設備,這些污染大戶可以一下就降低抵銷好幾萬輛車的污染也可以讓很多人開冷氣現在的車輛其實污染已經很低了還有他們所創造的產值就業人口和空氣污染根本不成正比
Candywayne wrote:只要投資環保設備,這些污染大戶可以一下就降低抵銷好幾萬輛車的污染還有他們所創造的產值就業人口和空氣污染根本不成正比...(恕刪) 投資環保設備要花多少錢?合不合算?或者我們要調整能源價格與稅制甚至法令強迫他們變合算?工廠會不會因此收掉或者改去別處投資?創造就業人口對你我可能沒差,對那些員工來說,就是有工作與沒工作的差別,空氣汙染的價值怎麼算?不准設立工廠,那錢會拿去補貼因此失去工作機會的人嗎?這些問題都可以討論,卻都是複雜的問題,不是簡單兩三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rebels wrote:投資環保設備要花...(恕刪) 所以只要我們要求這些企業改善環境品質他們只要威脅我們說要收掉或者改去別處投資百姓就要閉嘴政府就要投降嗎那要這樣的政府有何用排污前幾名的大戶政府還不夠讓他們獨佔嗎還不夠讓他們嗎?辦法一堆是敢不敢和他們談而已不然至少不要讓他們再多蓋一個佔全台總排放7%的工廠吧你知道要多少人不開車多少人不吹冷氣才補省的回來嗎?百姓真可憐因為他們只能忍耐不開冷氣不開車不像財團一樣會有連鎖反應
ykd521 wrote:我想大家都誤解了,政府提倡的是全面性的企業節能減炭...(恕刪) 我怎麼沒有看到政府的"全面性的政策"?政策第一個要制定的是目標,例如四年後我們炭的排放量要比現在少多少,有了目標我們才可以定時檢驗這個政策的結果是否如預期,是否需要加強。而這次的政策我沒看到目標(或是有目標,但沒有強力宣傳),沒有目標的政策,作秀成分比較高,充其量只是敲鑼打鼓告訴人家我有在做,一陣子之後就沒有下文了。再說政策也還有分大小,有分遠近,現在這些政策都只是小的部分(而且是很微小的部分),都是期望人民配合,才會有一小部分成效。對於排放量較大的部分,例如政府的工業減炭政策是甚麼?要開發甚麼樣的替代能源?再者較細節的部分,譬如要用大眾運輸系統取代小客車/機車,那鼓勵政策有嗎?接駁,單車停車有嗎?...我很期待政府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策,且確實執行,讓我們成為排炭量相對較少的國家,即使我們要多流一些汗(冷氣設定較高溫),或慢一些(騎單車接駁),我個人是很樂意配合。如果只是在新聞鏡頭前脫西裝,簽一簽所謂的減炭公約的表演,那就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