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大一統之前,號稱萬國。每個地方都要自己的方言,而另有雅言--官話,類似西方中古時代拉丁文的角色,供文學和政事使用。秦朝雖然做到“書同文”,卻仍然沒有達成“字同音”。所以說哪種方言就是或貼近古時候某朝代的語言,其實是無意義的。就以“台語”來說,就來源而論,有“泉州腔”,“漳州腔”,乃至漳泉混合。就地域分,則有南部口音,北部口音,海口腔,鹿港腔,宜蘭腔等。請問何者為“正統”台語?小小一個海島,四百年的時光,就有這麼多不同的面貌,何況數千年歷史的長河,千百萬方公里的舞台?
其實,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雅言,切入。請問閩南語中“讀書”二字怎麼唸?”/tak tsu /",相信是一般人的第一反應。“/tut shu/“咧?欸?咁嘸這款講法?有的!此為”語音“和”讀音“的差異。
多舉幾個例子,請問”士林“和“樹林”,同為一”林“,為何前者唸”/lin/,而後者唸/na~/?(~表鼻音化的母音)
再加上破音字,使得閩南語的字音十分多采多姿。記得有一個例子:
阿“香”在“香”港買的“香”很“香”
請問,您能唸出幾個不同的“香”?
客家籍的朋友可能注意到,閩南語讀音版的“讀書”和客語的“讀書”,僅僅差於語調不同。是的!為什麼方言那麼多,差異那麼大,但是安徽人胡鐵花,卻能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任職,而且官聲好到有條馬路以他為名?關鍵就在於--官話。
官話在那裡?在戲曲裡,在學堂裡,在祭典科儀裡⋯⋯例如,北管亂彈戲(此為戲曲,而非陣頭音樂),主角唸唱,用的幾乎都是讀音。很可惜,從前所謂“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如今僅剩一兩個碩果僅存的戲班還在苦撐。
各位如果有興趣,不妨上水管搜尋“漢陽北管”,相信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番新的認識。
simonsu8879576 wrote:
南部人說“茶摳”,北部人說“雪文”。
大家愛講南部人說什麼, 北部人說什麼,
是真的有統計, 還是有什麼誤會?
我家全部是南部人,
但“茶摳”這說法, 我還是第一次聽過.
查一查“茶摳”卻大部份跟苗栗有關.
更進一步查, 茶摳是茶皂,
跟工業精製的"雪文"(語源:法語)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之前有人說南部人稱蕃茄為"臭柿子",
我也是莫名奇妙.
查一查也有不同說法:
http://style-culture.tainan.gov.tw/tour2/index-2.php?m2=18&sid=9&id=5
simonsu8879576 wrote:
家母是苗栗客家人,...(恕刪)
其實這分南北部沒有意義,
跟環境比較有關係,
跟日本人做生意,
蕃茄就會發tomato,
可是日本人住的又不會是集中台灣那一部.
茶樞也是一樣,
也許有用過茶皂的, 甚至就在產地(山區)就會說茶樞,
住城市的用工業皂的就會說雪文.
(肥皂與法國的關係:
http://yesmary.popularfood.com.tw/about01.php
19 世紀時,法國化學家謝布魯爾開始以廉價的胡蔴油、椰子油等製造肥皂 ;
同時,由於大量製造,因此,肥皂價格變得更加便宜,人們開始普通使用)
強調一下這是我亂猜的.
正如那位學者舉此例倡言閩南語古典優美也是亂猜的,
我發的音比較像 沙文(更像savon), 看起來一點都不優美.
cougar2015 wrote:
河洛語,台語,沒文字,你被騙了.
如早年朝廷是使用河洛語,那麼使用國語/北京話的朝廷又由那裡冒出來的....(恕刪)
當然有文字,只是跟你現在認知、學習的不一樣而已。你不知道,不等於沒有或不存在。
一個漢字,隨著朝代的更迭,語音的變化與民族的融合,都會有很多改變。
字可能是同一個字,但不同朝代,因為語音的變化的關係,發音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國語(普通話),是滿人統治中原時,要融入漢人的社會,學習漢人發音的融合體,當時首都在北京,所以受了很多北京當地方言的影響,滿人本身也有蒙古族血統,所以滿語很多發音、用法也受蒙古語的影響(例如「胡同」,蒙古人把從地面冒出水叫「衚衕」(音「胡同」),這種影響在滿人統治中原時,也帶入通用的「漢語」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