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覺得你的反應似乎過於激烈
或許你的臺北朋友讓你實在看不下去
但對你而言最多只是不交這些朋友,而不是把整個居住在台北的人都當成另個世界的人
stratos wrote:
原來台北的SOGO管理幹部會將穿拖鞋的顧客請到辦公室,然後跟顧客講解SOGO公司概況、發展理念、為什麼不能穿拖鞋、穿拖鞋來逛百貨會有什麼後果、建議穿什麼樣的鞋,好好對顧客『教育』一番
那是公司的規定,請出Sogo只是讓你知道有這規定而已,我不會去用『教育』,而是『宣導』,教育有上對下的意思(恕刪)
看不太懂你寫的意思。就我所知,當年的日本幹部是直接請穿拖鞋的客人離開Sogo。正是這種要求客人離開(上對下)的態度,我才會反諷的用『教育』兩字。我的回應是針對您前文"穿拖鞋逛百貨公司沒什麼不好的,天氣熱腳容易發汗,且比穿鞋子輕鬆許多,畢竟是休閒不須那麼嚴肅"。我的意思是想告訴你,我,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也不反對穿拖鞋逛百貨公司。現在如果有這種不讓客人穿拖鞋逛百貨公司的,第一個這樣做的是Sogo的日籍幹部。而不是台北人的優越。
stratos wrote:
沒錯,沒錯 常常看到的個案,看到一次的慣例
若只是看到一兩次,我就不會去提出
如果是這樣,那我也只能說這個都市的人真不仁慈。但我看到的狀況沒這麼糟。
stratos wrote:
其他地方政府稅收哪有台北市多,統籌分配款也沒台北市多,一般都是要中央政府補助,
但那要地放政府向行政院提出,行政院預算份配,立法院通過才行,現在高雄市正在做,其他縣市需要等,你似乎還不知道政府如何運作的,你只是看電視當然不知道政府在幹麻
請勿隨意臆測與攻擊他人。這麼簡單的行政方式我還理解,不用看電視也知道。現在還有直轄市與非直轄市,請將財政部的統籌款分配方式看一遍。台北市由中央得到的預算,也是立法院通過,政府撥放的,不是台北市的人民去搶的。這是整個中央政府預算分配上的問題。並不是台北市居民的問題。難道叫台北市政府自己每年編預算分給其他各縣市?
stratos wrote:
我提出台北人冷漠,是他的一個社會現象,說話做是都要小心在意,可能原因台北市一個比其他地方更為商業化的都市,每一家店、每家公司都在彼此競爭,每個人都在求生存,人口多適合作生意,適合工作的地方,但不適合度假,所以以台北周圍都是一些可以觀光休閒的縣市
這個我同意。所以我說,人的態度不會是恆定的,人會隨所處的環境而改變。這種社會適應是必然的。高度商業化的狀況就是如此,這已經有太多的社會學者分析過了,無需討論。最簡單的一個因素是,當你在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環境下,競爭的人太多,個體為了自我保護,甚至是求生存所演化出的一種模式。這是我想要點出的重點。人當然可以保有熱情,但熱情有很多面向,對生命的熱情,對他人的熱情,對家庭的熱情,對物質的熱情..等等。台北市因為高度商業化,導致各種類型的人都會到這個城市,好人壞人通通來。你有空沒事在台北車站蹲坐幾天,沒多久就有人背個包袱來跟你借錢回家,這種事我遇到太多了,年輕做學生時還會傻傻給個一兩百,年紀大了就知道他們每天都在掉錢包。如果要照您的熱情標準,恐怕還要多準備些銀兩。否則就要被人批評冷漠的台北人了。

這看來也是一位南部的朋友面臨的現象這樣算沒同情心嗎
stratos wrote:
唯獨隨行的台北縣市的朋友,聽說沒什麼夜店,就開始嫌東嫌西,提議去海邊,就說台北也有XX海水浴場,不必大老遠跑到南部玩,去山裏健行嫌累,打獵釣魚又沒耐性。只想哪邊可以把妹。
那我真是個怪胎了,我從小居住在台北市內最繁華,夜店最辣的地方,巷口什麼沒有,就是辣妹多。但我最喜歡的是扛20公斤的背包扛著帳篷去攻百岳。還是老話一句,人的樣貌有很多種,不需要以他的居住地就去認定對方是哪一種人,這樣跟用星座在區分人差不多,你應該以他的作為去評論他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