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catw wrote:如果以生產四要素來看,生產效率提高(表示生產技術提高)後的影響可以是土地或勞力或資本的使用減少.如果是勞力的減少就是失業提升的展現 如果要細分有很多面向可以探討,不過我講的是整個架構以"利益"為最終導向的問題以這4要素來看,套上"利益"導向的架構,那麼這四點以長時間來看不會是單一存在
有些討論太艱深了,沒法懂,不如從身邊的事情來想像一下。第一個是高速公路使用電子收費,而裁掉了好幾百個收費員。自動化是個趨勢,沒人擋得住,最多也只能拖延幾年。這些收費員學歷大多不高,一下子要他們學會新科技,或者學會幾國外語,好像也不太切實際。很簡單的問題,誰能告訴我,我們的國家、社會、政黨...現在有什麼辦法讓這些朋友去做待遇更好和更有希望的工作?靠企業財團嗎?很難吧!他們又不是慈善事業。再來,無人汽車技術已經快要成熟了。如果搭配智慧手機科技,二十年之內,也許很多計程車司機也要轉業了。還是同樣的問題,這些司機朋友學歷也未必多強,一下子要他們學會新科技或外語,轉換跑道,好像也不太切實際。我們的國家、社會、政黨....現在有什麼辦法讓這麼多人去做待遇更好和更有希望的工作?又要靠企業財團,天底下哪來那麼多慈善事業?機器會取代人的工作,看起來是可能的。不過直接說人沒了工作以後,會變成均富社會,這思維也跳躍太遠了。至少在這些科技弱勢者身上,看不到有什麼好的展望。雖然不必再冒著辛苦去工作是正面的影響,但似乎負面影響更嚴重,直接失去一份有保障的收入。所以時代進步,未必是人人受益。你的明星企業會去雇用一堆學不會電腦的阿公阿嬤,讓他們能有工作,有生存的尊嚴嗎?不會吧?科技是拉大優勢與弱勢的好工具。強者可能如鋼鐵人東尼史塔克那樣,又聰明又有錢,工作一天的成果,可以超過凡人一個月。他們會是適合新時代的驕子,同時,他們會更自私,這電影演得很傳神。要他們把成果通通奉獻給大眾,你想得美咧。因為新的經濟體制會更注重競爭,而不是體恤弱者。即使他有心為善,但想到還要與其他強者競爭,也只好把錢繼續留在自己手上。弱者怎麼辦?我想到的就是要政府照顧弱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生活需求」是個很可怕的名詞,許多主義為了這個標準搞了很久。有吃有喝,可以算達成「基本生活需求」了嗎?那當街友也算達成了。有吃有住有拿,還有免費上網?身在東亞國家你就別想啦!那個標準絕對低到除非你走投無路,不然才不想去使用。科技日新月異,但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卻是大量中產階級沒落,越來越多人開始往貧窮線貼近。沒工作的人沒有希望,有工作的人卻越來越辛苦,甚至更痛苦,這不是很怪嗎?這種體制的未來真的是光明的嗎?有個想像畫面,可以知道人心有多麼不平。一個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泰國數萬人上街,餐風露宿,長期抗爭。另一個是賈柏斯還活著,他開了一小時的新品發表會。這兩件事中,全世界的媒體和眾人,會比較在意哪一個?大家應該不難猜吧?科技弱勢者在未來社會中,是沒有價值的。天平兩端,十萬個凡人抵不過一個超人。
Enter Passcode wrote:簡單的看一下亞馬遜自...(恕刪) 台灣有公司在開發郭董使用的 ROBOT ??軟銀「機器人平台」 攻客製化社長孫正義希望打造類似Android的機器人版作業系統。軟銀子公司Asratec已發表用來操控機器人的作業系統,就像用Google的Android來操作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一般。Asratec開發長吉崎航說,這個平台稱為「V-Sido OS」,可依據機器人的用途進行客製化,供居家照護、營建與娛樂等類型的機器人使用。日本企業紛紛投入開發機器人相關技術。根據本周公布的經濟計畫,日本希望在2020年前把國產機器人市場的規模提高一倍到2.41兆日圓(240億美元)。軟銀最近發表1.2公尺高的「Pepper」機器人,號稱能判讀人類臉部的表情。本田已推出能踢足球的「Asimo」機器人;Panasonic研發的「Hospi-R」機器人則能幫醫護人員運送藥品。未來不知道會出現那些機器人?台灣有廠商在研發類似設備嗎?
andy2000a wrote:台灣有公司在開發郭董使用的 ROBOT ?? 郭董的工業機械手 主要由鴻福開發 一直沒看到量產作天去參觀光電展時 有一台六軸的機械手 上銀的開價50W算起來有一些些降價 很心動說說說一台50萬的影響 一個作業員 薪水2萬 + 勞健保 吃飯與各項服利約1W每個月實際支出3W 每年約支出36W 人請兩年就可以買機械手了可是機械手買了可以用很久 一般可以用5-6年沒問題 這種高檔貨 小弟只有試用過沒有長時間使用過不清楚 真正的壽命機械手只要能夠使用2年 就狂電人了 現在只差速度比較慢(與專用機比) 不精巧 但重複性高沒力氣 小型機械手 作業範圍1.2m的 只能搬5kg 大型的原本就已經取代人了 不討論(你不可能用1秒30cm的速度 連續移動後 停在同一個位置 誤差0.002cm吧 機械手可以)目前使用上的問題白話一點說 現在的設備 控制設備的電腦把他比喻為機器人的大腦 人類按start叫他工作 他就會工作這時大腦會跟機械手(就當成手) 說現在要幹嘛 但是如果這之間大腦說他的語言 手聽不懂就不會動了這時候 寫大腦程式的工程師 跟寫機械手程式的工程師就要溝通 常常就幹起來了(不外乎 你寫錯了 明明說好主機說甚麼機械手怎麼動 兩個打爛仗 )人只要跟他說個幾分鐘就行了 機械手一個簡單的動作可能要好幾個工程師配合才辦得到但是現在的機械手很聰明(有PLC的功能) 本身也有大腦 他可以指揮機械手以外的機構動作其實非常好用 可能一個工程師就可以搞定這個部分 人就很危險了 取代性非常大 假設原本5個人現在只要請一個工程師+5台機械手+1作業員(顧設備)老板一定會把這5個人 取一個人 其他4個移走 沒位置就砍掉機械手導入上的問題點在於1.大部分的老板很怕請不到人寫程式 早期機械手程式不好寫的傳聞又盛行 不熟悉 所以不敢買人真的很難請 自動化產業也算薪水低 又辛苦的一行 投入的人不多 社會地位也不高2.老板其實會這樣想 一台機械手 有六個關節 但是我只需要3個關節(軸) 3個關節30萬就可以搞定以前機械手120萬的時代 機械手與專門設計的設備比起來一點效能也沒有3.現在很大部分的老板 覺得機械手只是炫而已 又貴又沒用 這樣的觀念 你一跟他們報告就被打槍4.機械手 畢竟不是手 取放 週邊功能性機構 需要人設計說白話的 你今天要喝水 有拿杯子 與 倒水兩個動作 人可以一支手完成機械手只能做拿杯子 與拿杯子 到定點的動作 必需要設計一機構倒水老闆會想 我省了一個作業員 要多請一些 機構與控制人才在機械手數量不夠多的狀況下 這是不合成本的但是機械手普及率越來越高 未來可能是大家薪水上不去的主因 老板漸漸會想我花50W買一台手 作1個人的事 可以用好幾年 假設5年機械手壞掉所以一年是10萬 那同樣的工作 他大概只願意花10W一年請一個人很遺憾這是惡性循環 對於機械手的從業人員來說老闆覺得 你們薪水高 機械手的成本就高 機械手會失去競爭力所以你們不能加薪哀 大家都很可憐說點實際的40年前創廠的公司 員工3000人40年前開始自動化革命 到第30年前 員工1500人 (台灣尚未西進的年代)大家想一下吧 未來呢???(大陸也很積極發展機械人產業)
AndyLAN999 wrote:說說一台50萬的影響 一個作業員 薪水2萬 + 勞健保 吃飯與各項服利約1W每個月實際支出3W 每年約支出36W 人請兩年就可以買機械手了可是機械手買了可以用很久 一般可以用5-6年沒問題...(恕刪) 一隻機械手可以24小時上工!所以你的作業員應該用兩班或三班來算,比較合理.....所以一年支出36W*2或是36W*3...
tuanyang wrote:一隻機械手可以24小時上工!所以你的作業員應該用兩班或三班來算,比較合理.....所以一年支出36W*2或是36W*3... 哈確實 確實這樣算太狠了啦2班制的算法會變成4W(早)+5W(晚班)=9W*12=108萬 1年 哇 可以買2台
AndyLAN999 wrote:哈確實 確實這樣算太狠了啦2班制的算法會變成4W(早)+5W(晚班)=9W*12=108萬 1年 哇 可以買2台 好像不止欸!因為這種工作是作二休二,所以應該還要再兩倍人力!所以可以買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