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歷經過一段辛酸的歷史。
以最近的歷史來說,在前任市長Giuliani大力整頓下,紐約中央公園才恢復了應有的安全與美觀。 由於Giuliani在紐約幾個著名的的危險地區,補強警力與強力掃蕩犯罪組織,讓紐約市與周遭幾個城市變得更加安全,市容也變得乾淨多了。
開玩笑一點的說法是,在前前任市長Koch與Dinkins的年代,中央公園一直是紐約的棄屍的最佳地點。 很多人是走著進去,就沒有出來過了。
只要丟進去,要找到大概是好幾個禮拜後的事情了。 也因如此,在那個時代,沒多少人敢在天黑時接近中央公園。 甚至,現在老一輩的老紐約,也會勸年輕人天黑就不要靠近中央公園。這也是紐約中央公園的笑點之一: 你以為為甚麼中央公園的草那麼綠? 還不是因為肥料好。

=====
台北與紐約,各有優劣,但是這是正常的,所以不需因此而爭論。 我們要學習紐約的好處,改進台北的短處,才是上上之策。
在建築物方面,有一點要稍微著墨一下。
相對於紐約的氣候,台灣的氣候,讓台北的房子外觀不容易照顧,就算下雨也無法沖洗得掉,所以看起來的確骯髒很多。 再者,中國,香港與台灣人,都喜歡在陽台上掛東掛西,就算是消防梯也是照掛不誤。 如果去紐約的中國城(或是舊金山的中國城),就會看到老中的特產: 曬衣服,鐵窗,招牌,加冷氣...
在台灣,如果要談到信義區,就連信義之星都有人在陽台上曬衣服。



相對於此,美國人在這方面就好很多,不會在外面曬衣服,或是掛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就算是在陽台上種植物,也是弄得整整齊齊的,而不是長得亂七八糟。
這對市容有很大的影響。
再者,台灣人買房,尤其是稍微好一點的,新一點的,通常都會莫名其妙的使用一堆"完全沒有實質意義"的名稱,都是甚麼爵,甚麼尊,甚麼帝,甚麼莫名其妙的"最頂尖"字眼。 除了事實並不是如此之外,充其量只是用於滿足某些族群的"優越感"。
上次還看到"一號院"。 照這種模式,二號院大概不用賣了。

也因如此,台灣的建商會因為市場需求/要求,總是蓋一堆仿歐式/羅馬式的建築物,但是又仿得亂七八糟,畫蛇添足,所以常常看到使用奇怪的建材,蓋出莫名其妙的外觀與裝飾品... 但是住的人卻會覺得自己很有"氣質",很優越...
這也是為甚麼台北很多地方的建築市容看起來很奇怪。
======
噪音方面,台灣現在比紐約好多了。 紐約的噪音,無論是地鐵還是路上的計程車,甚至消防隊出門/回府的巨大喇叭聲,不是把人夜半驚醒,就是真的會把人吵死。
捷運方面,台灣的捷運系統比較先進,也比較乾淨。 而且候車區也比較舒服,這點紐約就很難改進。 夏天又熱又悶,有時候還有莫名的臭味,大鼠也是到處跑,根本不怕人。

但是在交通方面,紐約雖然車多,但是有兩點值得台灣學習:
(1) 汽車會禮讓。 無論是行人,還是在幹道上的車,紐約的駕駛比較不會莫名其妙,毫不減速,的從巷內衝出來。 行人要過馬路,汽車一般都是"完全停止",等到行人過完馬路才會行駛。
(2) 汽車會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規則。 很少看到有人沒有耐心在左轉線等候而超到前面再並排於第一台車旁邊。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台灣交通景象之一。
(3) 最後,也是爭議最大的,就是紐約沒有機車。 台灣的機車,可以算是交通亂源之一,而且能改善的空間也幾乎等於零。 至於原因就不多談,不然一定造成歪樓,也一定會引來各式各樣的網路謾罵。
=====
文化方面,台灣若是與紐約比較,還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台灣對於世界各國文化的接受度,比紐約還要好。
在電影方面,台灣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電影,可以看到世界各大影展的得獎的影片。 但是在紐約,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在購物方面,台灣很容易的就可以找到全世界的各種品牌,但是在紐約,如果不知道門路,很多歐洲品牌一般人是找不到的。
音樂廳方面也是一樣。 台灣比較勇於請外國人來演奏,而且各式各樣的演奏種類都有。 相對於此,紐約就顯得比較謹慎,無論是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Carnegie Hall,甚至於Radio City Music Hall,都是一樣。 但是紐約的種類繁多,所以在某些方面來說,可以補強這一塊。
注意: 我沒說台灣的音樂文化比紐約好,我只說紐約的音樂文化可以再多元一點。
先這樣...
Molonlabe wrote:
好文,推一下。紐約市...(恕刪)
關於購物這方面I seriously doubt..,如果是時尚類的話,我還蠻羨慕紐約有超便宜設計又不錯的forever 21,H&M...(而且通常都聚在一起可一次逛足)
較高階的時尚品牌,台北大部分被PRADA,LV所佔據,其餘中小型歐洲品牌少有實體店面(因為需求不大),select boutique大概只有一家trends比較有規模(現在好像也只剩這間?)
紐約走一趟saks,barneys,BG應該沒有找不到的歐洲知名品牌,而且我還蠻欣賞紐約這些高階的服飾或傢俱賣場的陳列方式,都是開放式的,不像台灣有很明顯的專櫃隔間,有些時候只想逛逛,會感覺比較自在些
基本上香港在這方面也比台北好逛多了,IT, Joyce和Lane Crawford,各式各樣的設計師品牌跟折扣隨你逛,不過香港購物服務沒有台北好
音樂廳不常去,不方便評論...但台北在硬體方面還有待增強,歌劇魅影在小巨蛋...嗯,不太適合
艾莉絲. wrote:
先聲明紐約絕不是我去...看到日本同事討論東京與紐約時, 他們卻只想學習紐約的好, 而不會去想拿紐約的不好來和東京的好來相比. 這個差別, 造就人家日本是先進大國, 而台灣是只能做代工(恕刪)
這點說的很好,謙卑以對,學習與進步,台灣人就是自私保守,因為自卑而保護自己,加上眼界不足,於是人民沒有力量推動進步,加上有個爛政府,台灣只會退後.
看到01許多人的發言與眼界,大概就知道台灣是什麼樣子了.
說到源頭,學校與父母的教育,造就出這些眼界.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