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對美食的定義大不相同,很多地區把蟲蛹當作美食,但試問台灣有多少人膽敢嘗試?即便是臭豆腐在台灣也有人不敢吃的,更不用說是多數外國人了。曾經跟團去韓國觀光,台灣這些年也開了不少韓國餐館,但個人還是不喜歡韓國口味,除非必要否則聚餐或點菜時都不會選韓式餐館或口味。
其實撇開個人偏好與情緒化問題,所謂的口味本來就是非常個人化的問題,沒有是非對錯好壞可言。台灣最大的優點在於包容性,無論是哪種國家民族的食物,即便不是台灣人習慣的口味,台灣人還是有包容且勇於嘗試的能力,所以在台灣可以見到各種不同國家民族口味的餐館,而且忠於原味越道地的還更加吸引顧客。光在這點上韓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就遠不如台灣了!說句不客氣的話,鄰居小女孩固執地認為巷口賣的棒棒糖是天下第一美食,你覺得需要花時間去和她爭辯這個論點嗎?
像這種缺乏接受度片面又狹隘的發言,不但無法證明韓國人在料理上有多利害,不管他們對韓國飲食多自我吹噓,反而更證明了他們對飲食觀念的封閉與可悲。要說韓國飲食文化有多好多利害,怎麼在各種國際美食交流或比賽中都看不到什麼以韓國文化為主題的優勝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