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

宇宙的起源, 很難想像........

科普好文推薦
請耐心看完..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697825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序言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 核能、鐳射、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瞭解甚至不 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 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 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 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裏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它為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複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 點。物質作為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

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為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為實體。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品質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

牛頓之所以把品質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品質始終如一。品質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品質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品質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品質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 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品質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 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品質。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品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品質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品質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品質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品質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品質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

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誇克構成的。

為了尋找誇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誇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誇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

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誇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

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他粒子。

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

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 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 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 即壽命大致是 10-28秒。

為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麼是“弦論”呢?

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 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徵。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 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

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品質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

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有人會說,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闢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 準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單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

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

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 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係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辭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

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條作,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

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

“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棵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裏,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 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棵蘋果樹, 結出蘋果來。這裏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裏,或者施肥不夠,蘋 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

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

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以上這些關於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係”者,“緣”也,“關係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

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為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麼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藏”)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

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產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 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藏)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 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如經文所說:“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

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

(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裏,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正是弦與音樂的關係。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係。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裏充滿了敬畏和震撼。

讀到這裏,你可能感到: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

所以一直覺得宗教迷信不入流的
究竟是因為科學的傲慢
還是對宗教精髓了解的太少?

結論是




clws wrote:
科普好文推薦請耐心看...(恕刪)

clws wrote:
科普好文推薦
緣起性空
...(恕刪)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聖嚴法師
問了數日...不知大師 是不知道,還是不能講
我相這句,任誰也都知道,並非全然是現代人使用的白話文...
大師回覆這篇,實在讓人感到疑惑了
"未曾生我 誰是我
生我之時 我是誰"
大師是誰,真的知道嗎




宗教最會的就是穿鑿附會, 從聖經得到預測未來的密碼, 從佛經上的經文到量子力學. 這類迷信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就是放大極小部份的巧合, 而不看絕大部份的不相容...

任何的理論都與科學有著相同的起跑點, 也就是人類的感官, 經驗. 世界很大你抬頭看天能感受得到; 在極小的地方有著秩序, 觀查螞蟻的小世界就能看到; 聲音感受得到卻又看不到, 光熱看得到卻又摸不著.

這些共同的經驗是所有理論的起跑點. 理論在很原始的地方相似? 根本不足為奇...但是相同的起跑點, 不代表跑了幾百年之後還在並肩而行. 起跑時大家靠得很近, 但時間一久, 一點點前進方向的差異, 最後都能導致距離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科學公式有千萬條. 經書也有千萬本... 但若千萬本經書裡, 能拿出來深究其物理意義的經文卻只其中幾段, 那還不如放棄那些經文, 直接研究量子力學比較快...
宗教最厲害的就是把說錯的全忘光,基督徒兩百年前還信世界地球是中心哩
科學是要反覆驗證,有對的有錯的,至少會慢慢導正
絕大部分的宗教,拿鬼畫符似經文教義,古人騙笨蛋的東西,繼續來騙現代的笨蛋
等發現這點是錯的,立刻拿沒辦法現在驗證對錯的來把事情搞的玄之又玄

你說他們不利害,那又不對了,他們的解釋與時俱進捏
例如上頭一位用佛經解釋的正好,我直接戳破這句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講的是什麼,百年前的解釋是針對人心,再蠢的也看得懂,講的是開道與修識,七葉堂原始解釋如下:

首四句喻,次藏識四句以法合。藏識、梵語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藏納淵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習氣種子,遇緣起現,現熏成種。所藏者,言此識隨前六所造善惡業,能引其在三界受報,為業力之所攝藏故。復次、前七起現行時,為前七之所攝藏故;如海起浪,海攝於浪也。我愛執藏者,言識之見分,為見、癡、愛、慢四煩惱相應之第七識執以為我,為彼我執所攝藏也。三藏義有寬狹,我愛執藏到二乘極果或菩薩八地皆斷,故成唯識論曰:『阿羅漢位捨』,即捨此我愛執藏也。但能、所二藏義仍在,隨業所藏報體,等覺尚有,必至達佛地時,異熟乃空,業所攝藏義及能藏有漏種義皆捨。但能藏無垢清淨種及為淨現行前七所攝藏,永無捨時。無漏種自無始來即與有漏種同在能藏,故能所藏通於凡、聖,迨至超凡入聖,漸斷有漏種,新起無漏種,乃至證入佛位,相續湛然,即如來藏──即淨第八──盡未來際無有斷絕,所以說為常住。聖凡諸位,皆以無始無明業力,報現根身器界,凡夫盡屬流轉,菩薩亦由悲願,更為末那無明風、六塵境界風所動,生前五及第六轉識之浪,忽滅又起,跳躍時生。前五識浪為一定境界風所動,所謂各緣各塵;第六不必定境,有時獨起影境而緣;第七識浪不斷,因所緣之第八不斷,但第八隨業感諸報,七亦隨之而轉。以上詳詮法合。青赤種種色至日月與光明一偈,言在此識浪上有種種所緣境界,如諸色,珂之聲、色,乳、蜜、淡之味,花之香、味,果之香、味、觸,先華與後果之法,日月光明之色,皆眼、耳、鼻、舌、身、意各各所緣。然能緣六識之心,與所緣六塵之境,非異非不異;如海水之波浪,以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故非異,以海浪宛然有差別相,故非不異。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識浪與藏識海同時轉。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者,言海浪之兩不相離。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二句,謂諸識轉處即是藏識處,此合浪起處即是海之義。謂以彼意識,思稚諸相義二句,謂第六取諸識相種種思惟也。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二句,謂建立不壞識相,不壞、即差別意;而所建立之差別相,無一定差別相可得,復於差別相外亦無無差別相可得。因六識思惟差別而安立,離言絕思,俗之差別即真之無差別。譬如海波浪四句,再以喻顯。海浪不異,一一波浪亦無差別,此波彼波,一波眾波,互依互起,不即不離,所謂一攝一切,一切即一,藏識及諸轉識亦爾。非異非不異故,無定異相可得。然設施安立為八者,以心名採集業,至現等境說五故。心、指藏識,是集起義,能受熏故,積集有漏無漏一切種。意、為恆審思量;思量雖諸識俱有,唯第七具恆審。八無慧心,恆而不審;七則恆審八為我故,使前六所造業皆成有漏,在未轉第七前恆為染依。所以雖修六度、行萬善,如未破末那之我執,仍是有相有漏

感覺太長能直接跳過,因為一點意義都沒有,關礦石屁事,關原子量子屁事.講的是修行者的內心境界而已,海浪那些全是隱喻與解釋內心,根本不是在解釋這世界構成,就像童話故事裡有小紅帽卻不是作者告訴你屈臣氏紅帽八折一樣,根本牽強附會

後人信徒看了科學有成就,又把他強自解釋,所以經文永遠不會錯
因為他們永遠自己用自己方法解釋~這就是偽科學,錯,根本連科學兩字都沾不上邊
依據小弟的程度
看看"創造宇宙壽司男"就已經足夠了
學到強力、重力、弱力、電磁力這幾個名詞
學到旋轉是非常了不起的自然現象

其他在電視上看到的什麼黑洞通往白洞
黑洞與白洞代表兩層世界交疊之處...
這些真的是太過困難了
佛學的本質內涵是不講「宗教」的,因為平等、絕對的平等。
他說的是「真理」,真理是什麼,法爾如是,沒有高低上下。
1+1=2,本來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這個環境、這個肉體,報身與依報已經是既定的事實。
所以你在這個範疇怎麼樣的討論也無濟於事。迷中論對錯,對錯有何意義?
譬如討論鬼,沒死過不是鬼又怎麼說的準呢。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起來就是那麼虛幻不實。
但努力認真的想想,一台電腦不也經過人們一連串不切實際的妄想才會產生。
電腦語言、數學公式是存在那被發現,還是被發明而成立?
這地球的風起雲動、是地球所有生物的心、深淺意識的共同作用?
未曾生我我是誰,這「誰」都不明白了;而宇宙的生成源起,「誰」又能知道?
dudance wrote:
宗教最會的就是穿鑿附會, 從聖經得到預測未來的密碼...(恕刪)

呃...
對聖經了解不多
不過有哪一個"宗教"聚會時是信徒聚在一起算密碼的呢?

dudance wrote:
起跑時大家靠得很近, 但時間一久, 一點點前進方向的差異, 最後都能導致距離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這個我相信
有鑑於上面的例子
你對於宗教的誤解失之豈止毫釐 差之何止千里

dudance wrote:
若千萬本經書裡, 能拿出來深究其物理意義的經文卻只其中幾段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你會接觸到的
只有別人引用出來的那幾段?

dudance wrote:
還不如放棄那些經文, 直接研究量子力學比較快.

這樣很好啊
每個人根器不同
入門的方法也不一樣

****************************

kooko5319 wrote:
宗教最厲害的就是把說...(恕刪)

呃...
你引用的文章很長
戳得也很理直氣壯
但弱弱的問一句
你真的有看懂你自己引用的文章是甚麼意思嗎?

*********************************

mart1 wrote:
佛學的本質內涵是不講「宗教」的,...(恕刪)


我覺得這樣做個界定很好
不然老是張飛打岳飛...
想 到 宇 宙
就 會 想 說
宇 宙 到 底 多 大
宇 宙 是 個 空 間 還 是 另 外 一 個 空 間
宇 宙 體 積 是 方 的 還 是 圓 的 還 是 橢 圓 的
宇 宙 中 的 黑 洞 另 一 頭 又 是 如 何
人 類 要 到 多 久 才 能 發 展 到 宇 宙 的 探 索 終 點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 為民先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佛教有所謂的一真法界
換言之現今所有宇宙,空間,維度都是人的心念變現出來的
本質就是人的心念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現出來的宇宙
人有多少心念就有多少個無窮宇宙,世界,再加上N度空間
換言之,宇宙還有一切萬物和物質現象本身就是假的,再怎麼研究,本質就是虛妄
科學研究宇宙,方向根本走偏,不了解事實真相
  • 6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