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iburi wrote:論語公冶長第二十二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吾黨解釋成我輩的意思這個高中老師都會教騙人沒讀過書阿 論語裡吾黨解釋成"我輩",不代表別的文章中也一定只能解釋成"我輩"啊!光是一個"野合"一詞,就有三種解釋,有時是像孔子的老爸老媽那樣老少配,有時可是指打野砲啊!高中老師沒教學生不能讀死書嗎?!野合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野合」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卷047·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此處「野合」的意思,主要有三種解釋﹕中國古代禮儀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適年龄,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1],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凡是在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不合礼仪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迎娶顏徵在時已72歲,故称之为“野合”。[2]有說顏徵在屬賤民階級,叔梁紇卻是士大夫,迎娶於禮不合,故稱「野合」。亦有指司馬遷只是說叔梁紇和顏徵在野外交合(這是一種古代習俗[3]),故稱之「野合」。中華民國國歌的由來1928年北伐成功、南北統一後,戴傳賢建議將黃埔軍校訓詞採為中國國民黨黨歌歌詞。其後經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開徵求樂譜;最後以程懋筠譜曲在139件作品中拔得頭籌,並得到500銀圓獎金。1929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採程懋筠所譜者為黨歌,理由是因該歌詞富愛國思想,且曲調和平、有力,有民族意識之效果。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黨歌以代替國歌。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黨歌以代替國歌。原本程懋筠創作此譜時,曾因為覺得不夠好而丟棄;其妻從紙簍發現後寄去參加比賽,竟拔得頭籌。認清事實,不要再讀死書啦!!
bvmbmb wrote:那個時代裡就只有大清與非大清二類。國歌前幾句,白話點不過就是:三民主義為我們這一群人奉為宗旨,是用來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促進世界大同為目標之類的...(恕刪) 那時的韃虜早已經被 國父用族群分化的方式推翻了,那時代已是國民黨和非國民黨兩大類.把非國民黨討閥完後,這首歌就由黨歌升級成國歌.....
紫雪糕 wrote:還記得當初自己國中的...(恕刪) 這是哪的學校?小學三年級上下學期藝術與人文課本都有譜和詞有的四年級也有我每節課都會讓學生唱唱出來都是超大聲不過很奇怪的是年級越高聲音越小不管什麽歌都是這樣我遇過的校長不會交待我考學生國歌而是交待我要教國歌大概五六年前的藝文課本連一本課本都找不到國歌校長去翻出年代更早的課本才找到這種愛國教育要校長有重視才會落實不然不會有班級好好學國歌國旗歌上學期一堂課我放了世界各國的國歌給學生聽讓他們知道除了我們國家有國歌之外其他國家也有讓他們比較哪些國歌旋律好聽後來有個孩子來問我有沒有緬甸國歌原來他的媽媽是緬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