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by wrote:
若都是未經查證, 就一起幫忙散播一些似是而非言論的話,
除了自賤文字外, 也只會讓人對這種為漢字化而漢字化的行為反感. 不亞於那位教授.
你去查「潲」這個字,當名詞用,漢語字典得到的都是地方用語。
這個字收錄在《廣韻》當中,指臭汁,或淘米水做成的豬食。
簡單的說,只要是氣味不好的液體都可以用「潲」這個字。
你難道不保證,幾百年在在福建的祖先不會把這個字引申為精液?
你難道不保證,在編製《廣韻》之前,這個字在民間已經有精液的意思了?
你去問長輩,問他們「潲」是什麼意思!
字典沒收錄的民間用語可多著呢!
而且這些民間用語多半是取引申的意義,就好像我們現在創造的新詞彙一樣!
什麼叫自賤文字?
文字不就是拿來用的?還有優雅與粗俗的差別?
難道你不知道文字的用途會愈來愈多?
教育部都採了這個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