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台語文教學時間,「豪洨」要寫成「嘐潲」~

dumby wrote:
若都是未經查證, 就一起幫忙散播一些似是而非言論的話,
除了自賤文字外, 也只會讓人對這種為漢字化而漢字化的行為反感. 不亞於那位教授.

你去查「潲」這個字,當名詞用,漢語字典得到的都是地方用語。
這個字收錄在《廣韻》當中,指臭汁,或淘米水做成的豬食。
簡單的說,只要是氣味不好的液體都可以用「潲」這個字。
你難道不保證,幾百年在在福建的祖先不會把這個字引申為精液?
你難道不保證,在編製《廣韻》之前,這個字在民間已經有精液的意思了?

你去問長輩,問他們「潲」是什麼意思!
字典沒收錄的民間用語可多著呢!
而且這些民間用語多半是取引申的意義,就好像我們現在創造的新詞彙一樣!

什麼叫自賤文字?
文字不就是拿來用的?還有優雅與粗俗的差別?
難道你不知道文字的用途會愈來愈多?
教育部都採了這個意思了……
sove_i_skogen wrote:
我的堅持:台語書同文(正體中文字)、羅馬拼音為參考工具
台語本身也有地方各種口音,但不影響台語的書寫統一化。
因為「文字歸文字,溝通歸溝通」!


中文字(漢字)不是拼音字,所以相對地容易跟著主流發音而走音。

譬如「滑稽」正確唸音同「古跡」,可是大眾皆唸成「划跡」,中文字在保存語言發音上,非常地無力與懶惰。類似的例子還有校正龜裂漆黑,也就是破音字的數量越來越少,教育部隔個十幾年就迫於主流發音而刪減破音字的數量。

中文字在保存華語的語音上顯得軟弱無力,譬如我們唸「企業」的「企」是第四聲,但是對岸卻是第三聲,如果將來兩岸統一後,我們勢必要跟著改唸,這一點教育部更是無能為力的。

這種情形下用中文字來寫閩南語,在保存閩南語的語音上,有可能嗎?

譬如「校正」閩南語唸成「告靜」,這形同破音字,而華語破音字的數量既然越來越少,所以「告靜」這個閩南語語音出現的機會也只會越來越少。

所以,因為中文字容易跟著主流發音而走音,幾百年前的漢字發音跟現在不同,幾百年後也必定與現在不同。用這種跟發音不密切關聯的文字,如果沒有地理(譬如日本與中國)或社會(譬如文人士大夫與白丁賤民)的隔離,想保留任何語言的發音,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華語中文字教育普遍,人民溝通密切無隔閡,也許只要再30年,台灣閩南語就絕跡了,只剩幾個日常用語殘留在華語裡面。
wrote wrote wrote:
dumby wrote:
不用翻廣韻, 你說的意思漢語字典就有了.

你列出的那本字典不合格啦,解釋都要有出處的!
合格的是這本:教育部國語辭典
明明現有字典,「潲」這個字的解釋都是出自廣韻!
這個字也是因為地方語言而被「創造」出來的!

當作名詞,指具有臭味的液體
當作動詞,潲,雨
這樣,你還不覺得是嗎?
比喻都夠明顯了!
請問你,你的母語真的是台語嗎?

sove_i_skogen wrote:
其實那位成大台文系的...(恕刪)

不要鬧了 地方語言會說就好了
不是很想學寫
去年我們就已經證明了啦,男人啊!不用過40啦,基本上滿18就已經剩張嘴了
wrote wrote wrote:

海斯勒 wrote:
不要鬧了 地方語言會說就好了
不是很想學寫


文字要寫成像這樣一條蟲一條蟲歪來歪企的~~,我寧願當文盲
http://blog.sina.com.tw/popodiary/
sove_i_skogen wrote:
你列出的那本字典不合格啦,解釋都要有出處的!
合格的是這本:教育部國語辭典
明明現有字典,「潲」這個字的解釋都是出自廣韻!
這個字也是因為地方語言而被「創造」出來的!

當作名詞,指具有臭味的液體
當作動詞,潲,雨濺也
這樣,你還不覺得是嗎?
比喻都夠明顯了!
請問你,你的母語真的是台語嗎?..(恕刪)


不是!
我也不想學
我也不會強迫我小孩學.

我是平埔族的.所以台語不是我的母語.

dumby wrote:
もし、わたしが日本語で書いたら、日本人と思いますか。...(恕刪)



應該會喔.不過會被叫假日本鬼子...= =||
煥仔LINE貼圖上架囉https://line.me/S/sticker/17182258

閩南語是中國福建省南部的語言,早期台灣來自中國的移民固然以閩南的漳州人、泉州人為主,但是,經過三、四百年的演變,台灣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台語,有別於閩南語。十七世紀以來,曾經統治台灣的西班牙、荷蘭、日本,都對台語的形成產生影響,漢人與平埔族、原住民融合,語言當然也因此受到影響。

簡單說閩南語不是台語!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