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為什麼要花400億建蘇花高 不一年花個幾億元補助台鐵台北花蓮路段???

政治人物操弄炒作太過頭,一直強調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好像蘇花改一定更安全,可是花東的朋友們,你們真的相信那是更安全的路嗎?在岩石破碎帶把路挖的更寬反而是更危險的,不是嗎?不該修路的地方就不要修,人定勝天根本是狗屁,大雨地震颱風全都勝人.為何不今天就要求砂石車不准走蘇花呢?馬上安全係數加倍.各位走過蘇花的人就了解我在說什麼了,而且砂石車造成的路面坑洞及飛砂走石簡直是令人難以忍受.一個簡單的方案為何沒人要做?很簡單嘛,就是巨大的利益,就像為何要花那麼多錢修蘇花改一樣,那其實不是最好的選項,但卻是利益最大的選項.今天吵著要修,你們以為明天就修好了嗎?我看15年都不一定修得好,挖這麼多隧道,經過那麼多困難的岩層,恐怕比雪隧還要難.等那一天真的修好了,真能維持暢通安全還在未定之天,可是政客們早就賺飽飽了,那是完全可以確定的.

andy9999 wrote:
海上高鐵 的構想 是...(恕刪)


海上高鐵的計畫大概是下面所說的那樣,
其實不是不可行,
小弟還認為在蘇花替修築的五、六年間(工程延誤與追加預算不計),
是一個非常可行的方案。

畢竟在日本青森跟函館間已經有實際的運轉經驗,
那裡的海象的嚴苛比台灣東部的情況是有過之而不及說~

大概唯一的因素就是那條航線是日本人在經營管理,
我們如果做的話.........唉!

轉載一下奇摩部落格上的相關文章:

-------------------------------------這是分隔線--------------------------------------

這幾年有新的超高速渡輪出現,全世界已有60多艘船在服役,商用與軍用皆有。

這種超高速渡輪由澳洲生產,最近一個啟用的案例是日本,用於連接青森到函館之間,可以每小時66至75公里的速度運行,因此初估蘇澳到花蓮的時間可縮短至80分鐘,至於從基隆到花蓮則約需3個半小時,雖然耗費時間比快速道路稍長,但差別不大,尤其海運還有超強大的負載功能,效益比較快速道路更好。

配備強勁動力的Natchan Rera,有著童趣般的外表。


東日本渡輪公司主力航線於函館、青森、室蘭、大間等道南與東北地區間的航運公司。
為了提昇津輕海峽間的航運效率,2006年5月公司成立前,向澳洲INCAT造船公司訂購了2艘超高速雙船殼渡輪,分別稱為Natchan Rera(風)以及Natchan World(世界),其中第一艘Natchan Rera於2007年9月1日正式開航,第二艘世界號於2008年5月2日正式登場營運,成為津輕海峽上極具競爭力的運輸工具。

由澳洲Incat造船廠製造的Natchan Rera,以鋁合金雙船殼方式設計,加上4具出力高達9000kW的柴油水流噴射引擎,讓Natchan Rera在20%載重、引擎全出力時跑出高達45.4節(每小時84公里)的極高航速;在50%載重時則能以41.9節(每小時77公里)飛馳;而在100%全載重時仍能以36~38節的巡航航速(每小時65~70公里)航行,因此讓函館至青森113公里的航線旅程由4小時,縮短至最快1小時45分即可抵達。

把大車小車統統「裝」進去,是渡輪的絕佳秘技!


除了高速外,Natchan Rera的整體設計也是以舒適為設計考量,不僅外型設計上具備高度的耐波性能,船首與船尾也具備高度減搖的T-Foil與Trim Tab設計,讓Natchan Rera在冬季海象惡劣的津輕海峽上能減少俯仰、側傾、與搖擺等三個軸向的晃動,不僅能保持平穩與舒適、更提昇航行的安全。

強大的載運量也是Incat現在生產過最大的高速渡輪,可載運800名乘客、並同時載運33輛大型貨車(包含聯結車)、195輛小型車,不僅運量極可觀,在高油價時代中也能達到極佳的省油效果。

高航速、高耐波力、高載運能力的運輸能力,正符合花蓮迫切需要「全天候的安全公路」需求。高航速的特性,讓花蓮港至蘇澳港只需80分、至基隆港只需200分、至鄰近花蓮的日本石垣島也約需200分,時程上已逼近高速公路的效能;可直接駛入駛出的設計,讓全船裝載或卸載時間僅需20分、在45分內即可讓船隻靠岸再出發;高耐波力的特性,可以讓花東地區的物資在幾乎全天候情況下(除颱風等極惡劣天候),維繫聯外運輸軸的安全,甚至一旦東部遭遇地震而使高速公路受損,仍可保有花東地區快速運輸的能力。

花東地區的冬季風浪很大,但超高速渡輪並不受影響。目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拿此種渡輪做為快速運輸艦,甚至在南亞海嘯時也拿來做救援用。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將此種渡輪用在大西洋的冬季風浪都沒問題,且調出青森跟花蓮東季風浪平均值做比較,花蓮還較低,超高速渡輪絕對適用於台灣。

超高速渡輪一艘要價約30億,只要購買2至3艘,2年內可提供的運輸能量,是陸運單方向2000輛以上車次的運輸能量;此外超高速渡輪還可載350台小汽車與800名乘客,並只需要20分鐘裝卸,效率相當高。若新政府願意啟用海運,蘇花公路可在此時進行大規模安全性整修,將更符合花東居民安全聯外道路的需求。

花東農民遭遇農產品運輸問題,海運將比陸運更能解決。因為超高速渡輪可上大車,包括貨運聯結車,但蘇花高速公路與北宜高因為牽涉公路養護問題,開放給貨運聯結車行走的可能性極低,因此貨車都必須繞道。蘇花高興建,農產運輸約只能減少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運輸時間,但若採海運,從貨物上船運到基隆,再由高速公路進台北城,只要5小時。

不可否認的是,貨車上船需要收費可能提高農民成本,但鄭羽哲認為,若計算油耗量、安全性與時間,都將比開車來得少,對司機來說也較舒適。建議在成本提高部分,可透過政府補貼進行平衡,「現在離島跟偏遠地區都有補貼,興建蘇花高也是政府補貼,若擬妥配套,成本就可再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此種渡輪不需太大空間,基隆港並不需要做大幅修改,預計半年內就可完成。英法海峽目前即以鐵路與海運的觀光並行,兩者之間形成很大的競爭。北宜高通車,北部人習慣開車到宜蘭,但到花蓮較困難,而蘇澳到花蓮段的清水斷崖若走海運又將形成賣點,兩個點狀的觀光區可望變成一條線。

而對基隆來說,這條航運平日將以貨運效能為主,在假日則可提供週休二日不想開車但想到花蓮的族群使用。從台北開一段快速道路到基隆上船,船可直接將車與人送到花蓮,駕駛能完全避掉開車的不適。並且交通工具做為旅遊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潮流,未來大陸觀光客來台也無法開車,從基隆便可讓整台遊覽車上船,極為利多。

預估若政府願意立刻投入經費,經審議程序,最慢兩年內審完的話,4年內第一艘船一定可以進入花蓮。而一旦航線通行,蘇澳到花蓮段的票價大約只需250元,比賞鯨船票價還便宜。鄭羽哲說,若載車可能每台要價1000元,但計算油錢仍然不貴。他也建議參考日本的做法,採套票方式販售航票、與花蓮的渡假村配合。「這樣觀光業與農產需求、安全,都可面面俱到!」

不論蘇花高或北宜直線鐵路興建與否、也不論蘇花公路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改得更安全,這條來自海上的快速運輸動脈,兼顧效率、安全、便捷的特性,沒有落石、天候干擾性低、速度快、燃油效率高、污染低、建置成本也相對便宜等優點下,確實符合花蓮地區「快」又「安全」的需求!

只要2年、只要100億,就能買到3艘渡輪、簡單改建基隆、蘇澳、花蓮三個港口,讓快速渡輪能立即成為維繫花蓮安全、效率與觀光效益的全新軸線!

泡杯咖啡,享受美麗的清水斷崖風景


根據試算,如果以3艘渡輪為基礎,2艘分配於花蓮至蘇澳間試算,每2小時單向1航次、每日營運16小時,於蘇澳至花蓮間一天就可提供單向6,400個座位,載運2,840輛小汽車或1,544輛小汽車+264輛大貨車,搭配台鐵現行所提供的每日約15,000個座位,以及蘇花公路原有的交通量,已相當足夠花蓮聯外的運輸需求,且運輸能量可立即提昇,省去蘇花高的等待與風險。

豪華的內裝,讓旅程就成為休閒渡假的一部份,別再開車忍受高速公路的擁擠與風險了,泡杯咖啡,享受美麗的清水斷崖風景、或徜徉於佈滿星光的大洋,不是很輕鬆愜意的一件事嘛?

台灣四面環海,但交通政策卻離海洋非常遙遠。在我們常常與土地爭搶運輸用地時,卻往往忘了沒有崩塌、沒有堵塞的藍色公路。突破了速度與裝卸簡便的限制,新一代的藍色公路將能在高油價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上述文章轉載於:http://tw.myblog.yahoo.com/jw!tm2AS2uFExlyC7ef6c0-/article?mid=53766

-------------------------------------這是分隔線--------------------------------------

其實如果海運上面有蠻划算的的解決方案,
其實應該也可以列入考慮的吧!
畢竟蘇花高就算興建,
基本上也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有可能完成,
而且沒有人能夠預料潛盾機鑽進去山體裡面後會發生什麼事?
萬一某一個隧道就發生相當初雪山隧道興建時類似的工程事件,
那興建時程不就要再延長到不知何年何月了......

以上是一些其他的想法,
給大家參考一下,
希望花蓮與台東的朋友能夠早日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不論是在空中、陸地或海上都可以的。

同場加映一下:



戶田實在是深得我心呀~
整個看起來就是甜美可口呀!
青杉磊落浪天涯,身如流雲氣如霞,醉臥鈴馬躍七海,笑舞白劍掃天下

明少爺 wrote:
小弟我納悶很久 為何...(恕刪)


遷都到花蓮吧
你怎麼這麼白,難道你天天都~~~~~~~~ 喝牛奶
個人也是認為海運是唯一合理解...

東部的那些個山脈還在長高,加上斷層一堆,蓋什麼都沒用的啦。
現在回想當年十大建設點名蘇澳港,確實有點意思。

明少爺 wrote:
小弟我納悶很久 為何...(恕刪)

台灣
什麼都要快
快還要更快................除了床上,快不得。




所以海運是最省錢的(不用建設),船買來就可以營運.........但也最慢...................。


我是蓮霧王 ~路過蓮霧園

sony9 wrote:
台灣什麼都要快快還要...(恕刪)


蓮霧王難得正經
你怎麼這麼白,難道你天天都~~~~~~~~ 喝牛奶

莫非後花園的心態又在蠢蠢欲動了?

支持火車為主的心態, 己經會把花蓮的發展停留在 "花東" 等級了. (就是現在)

可是還想更降一等, 以 "離島" 的方式去運輸? (明明就是台灣島內的交通...)
那不就擺明要花東的生活/資源/物價, 也停留在離島等級?

花東要的只是一條公路
連結到北台灣的聯外道路
海運比火車更離題,運輸與航次的限制更多。

海運不是不要建設,就算只拿蘇澳到花蓮來講
專用的旅客中心,停車場,貨運中心,路線規劃,碼頭設備
不是買幾條船就都沒事的。

而所謂的海上高鐵,
似乎不是那麼神功護體或是非常可行的方案,
也是不敵現實,日文不太好,
僅就其有wiki上的資訊來看
這種航線最後的下場不是減班,就是停航。
觀光客風光上船、快樂出航
一定看不到沒船時或回家後的景象。

津軽海峡フェリー

* 函館港~青森港:「ブルードルフィン」「ナッチャンWorld(夏季限定運航)」「びなす」「びるご」「えさん2000」

2008年8月4日,東日本フェリーは原油高にともなう燃料高騰を理由として,運賃の30%値上げと秋冬季の減便を発表した。これにより1日6往復 12便運航されている便數が9月から4往復 8便,11月から2往復 4便と減少することになった。

しかし、2008年9月8日、東日本フェリーは燃料高騰の影響でナッチャンRera・Worldの函館 - 青森と在来船の函館 - 青森・函館 - 大間・室蘭 - 青森の3航路で本年度49億円の赤字が見込まれるため2008年11月末をもって国内フェリー事業から撤退することを正式に発表し、2隻の高速フェリーは 2008年11月1日から運航を休止した。 [1]しかし,2008年9月8日,東日本フェリーは燃料高騰の影響でナッチャン迪拜房地產管理局·世界の函館 - 青森と在來船の函館 - 青森函館 - 大間室蘭 - 青森の三航路で本年度49億円の赤字が見込まれるため2008年11月末をもって國內フェリー事業から撤退することを正式に発表し,2隻の高速フェリーは 2008年11月1日から運航を休止した。 [1]

その後は青森港・函館港に係船されていたが、2009年3月、函館開港150周年記念事業のPRのために、同じく開港150周年を迎える横浜港の大さん橋で展示された。 [2]その後は青森港函館港に係船されていたが,2009年3月,函館開港150週年記念事業の公關のために,同じく開港150週年を迎える橫浜港の大さん橋で展示された。 [2 ]
---------------------------
資料來源,wiki

有開過蘇花公路的就知道...都是沿著陡峭的山壁在走...
路上不時有一些落石散落...
住花東的人要往反宜蘭或者西部每次都要拿命來賭...
民國八十幾年以來已經死上千人了...
只有一個想法...如果颱風來..蘇花斷了..
那住在花東的人要怎麼回家?
難道要從南部繞? 還是從合歡山?
火車不像渡船頭...隨時買張票就把機車載到對岸般方便....
我在花蓮當過兵...坐火車..通常是買不到坐位的
老人家該怎麼辦?小朋友怎麼辦? 如果行裏很多又要怎麼辦?
連一個安全回家的路都沒有...
似乎根本不考慮花東人也是台灣人...也有人權!

海上運輸的確是最快的替代方案...
只不過...沒風沒雨倒還好...冬天的東北季風一吹..每次回家都要吐個夠..
此外,班次密集度,或者也許這些空間跟位置統統都被觀光或者陸客給佔滿了
那花東人該怎麼辦?
看到很多人提到砂石車,
我有一個小小小小的疑惑,
那些砂石都載到哪兒去了呢?
沒需求,砂石車是跑心酸的嗎?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