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為何台灣汽車工業搞不起來???

可愛小熊 wrote:
不好當!因為名額少,...(恕刪)


不是耶 我覺得 最大的重點是 說謊不能臉紅

要懂得騙~


mission 哥 : 國家領導 不容抵毀

我 : 收到了

成本考量吧~
設計生產引擎的成本跟技術不是那麼簡單的

看過一個專題討論引擎研發~
成本不是幾億就能做成的

還不如拿現成的各品牌來做~
還不必研發~反正台灣人開的車~也都是外來的
你也沒其他選擇...

車還是要買...
Toughboy wrote:
但是當時三陽自己也不爭氣啊


pocoGT wrote:
原來到國外設廠是不爭氣啊
本田也是很怕市場被搶的


兩位說的都對
當時(90年代末, 21世紀初), 三陽與本田決裂

1. 當時本田海外營收亮麗, 年年有優秀的成長, 唯獨在台灣是以黑坐收, 是以本田對於三陽未能把握本田產品的優勢大力拓展市場很有意見(且三陽的QC大有問題, 成車品質, 台產三陽本田遠輸美國本田)

2. 三陽所屬慶豐集團在越南大力拓展機車事業(無本田資本), 本田對於此三陽拿本田轉移的技術搶食本田市場的動作有疑慮

3. 當時三陽集團總裁黃世惠先生提拔自己的子女做為公司的高層(副總等級), 向有傳賢不傳子的傳統的本田技研對此頗有微詞

4. 三陽集團總裁黃世惠先生於董事會強行通過購併體質不佳的子公司, 本田股東代表憤而退席, 爾後提出辭呈退出董事會

5. 本田對於黃家無預警解除總經理張國安(也是從最早草創時期一起打天下的創始人之一)一案, 覺得不妥

可能當時, 三陽集團已經與現代集團有默契了, 所以, 後來三陽本田就變成兩家公司
以上言論, 取自"本田風雲"一書
對照現在的車市狀況, 孰是孰非, 自有公評....
雖不能認同台本的搶錢風格, 配備偷一堆, 但是該公司能搶進前幾名, 坐四望三....有他的實力在
三陽現代呢, 土虱車的蜜月期過後就.....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1.鍛造工業很弱,停留在只能打手工具的鍛造水準

2.熱處理能力爆爛

3.關鍵金屬取得不易

4.台灣人短視近利

5.IDF用的是商用發動機延伸的爛貨
做出來你會買嗎?這才是重點....那志節..........還比他牌貴~誰要買??
每次在路上看到有人開L牌的國產車,小弟真是超佩服車主....

E見鍾情,獨E無二,The Best or Nothing, Only Mercedes-Benz!
內衣 wrote:
汽車工業是國家工業的...(恕刪)

先天不足...(無資源.內需少)
後天不良~(抄捷徑)

不過台灣真的需要發展汽車工業嗎?
應該以瑞士等小國作為榜樣吧~
用破壞自家環境.動用國家資源補助..換取少數人爆富的行業.期期以為不可~
吃小菜.喝小酒.打小牌.摸小手.騎小車....看看小電................................................視!
想當初一開始"十大建設"沒有列入汽車工業之後,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
現在回想起來,當然什麼都沒有.

天城奈特 wrote:
BMW是先做飛機引擎再做汽車引擎
日系廠商是二戰工業發展蓬勃

臺灣.....號稱的豪華配備品牌拼裝車上路
然後等著ecfa到大陸市場分一杯羹


難到您說的是某個大家公認的[敗家子]車廠??
搞汽車工業背後要有深厚的機械工業基礎,
而機械工業相當重視實作與經驗,需要相當時間去磨。
不適合不重實作,只重文憑,外加短視近利一窩蜂的台灣社會風氣。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