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我蠻欣賞孫立人的

翻開中國近代史,軍閥林立,派系之多,當時美系不是也有聽說有意扶持孫立人將軍在台勢力,這種情形當權者怎能吞忍下去,只能說是,非我族群其心必異吧?
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
蘇.小.糯 wrote:
现在中共 也在慢慢还原历史真相。最近电视台有播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没记错的话 孙将军 带的是 新一军
由知识青年组成,美式训练装备。最后 在长春围城后投降
再由一些骨干军官构成 重建
但是在 淮海战役,你们应该说 徐蚌会战 被彻底击败了吧。


孫立人是由38師師長升任新一軍軍長。在東北國共爭霸時期,孫立人其實不該拿來與林彪相提並論。林彪指揮的是整個東北野戰軍,是共軍在東北執行解放任務的總操盤手。孫立人只是一界軍長,實際指揮的只有一個軍。他不但不是東北剿總司令,連兵團司令一級都不是。他也未曾指揮過大兵團作戰。國民黨在東北有資格被拿來和林彪相提並論的,只有先後的三任東北剿總司令:陳誠,杜聿明,衛立煌。這樣的陣容拿來和中共在東北的林彪,羅榮桓,陳雲來比較,在各方面其實都無法望其項背。

孫立人由於和杜聿明不合,故在杜擔任東北剿總期間被調離新一軍。後新一軍的骨幹部隊38師被拉出來組建新七軍,於長春圍城時起義。新一軍則編入廖耀湘所統領的第九兵團,在遼瀋戰役時連同新六軍一起被圍,全軍覆沒。

嚴格說來,孫立人的新一軍在抗戰時期出盡風頭,但在東北的表現並不是最好。國民黨在東北表現最好的部隊,其實還是要算廖耀湘的新六軍。

蘇.小.糯 wrote:
BTW:国军还有一个 将军 在大陆也非常 有名 张灵甫和他的74师。近年来在电影中,他终于不再是反面角色出场了。有个纪录片很客观的还原了历史,感觉他打仗也是相当彪憾的。而且人长的也非常帅,国军中的“阿汤哥”


國軍有五大主力:新一軍(孫立人),新六軍(廖耀湘),74軍(張靈甫),第五軍(邱清泉),十八軍(胡璉)。紅日裡說74軍(即整編74師)是國軍第一主力,其實這是誇大的說法。新一軍和新六軍在裝備和戰力上都超出其他三個軍,其實根本就不是在同一個檔次。
孫立人將軍是國民政府殲滅日本鬼子第二多的將領!!!僅次於薛岳將軍!!!讓我們向先賢先烈致上最高的敬意!!!

孫立人將軍孫立人(1900.12.8-1990.11.19)中國民國陸軍二級上將,[1]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廬江人,抗日名將。歷任財政部稅警總團團長、支隊司令、國民革命軍師長、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因為在美國軍校留學過,又營救過英軍並和美軍並肩作戰,所以被視為國軍中相當另類的英美派,素不為黃埔系所喜。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 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於邦。
他率領三十八師(新一軍)在印度蘭姆伽接受全副美式裝備以及訓練,戰鬥力極強,後入緬甸與日軍作戰,新一軍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餘人,傷日軍7萬5千餘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砲186座,戰車67台,汽車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軍傷亡1萬7千人。沒有任何其他一個中國軍級戰鬥編制的戰績能和新一軍相比。
在兩次遠征緬甸的戰爭中,孫立人將日軍五個師團,一個旅團,十幾萬的部隊,打死了有十萬(日本承認有九萬)餘人,孫立人因此成為消滅日軍人數僅次於薛岳的中國將領。


基本資料
  孫立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1923年)
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1925年)
 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1927年)
  經歷
南京中央黨務學校學生大隊大隊長(1928年-1929年)
憲警教導總隊第二大隊隊長(1929年)
海軍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副總隊長(1929年-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第四團團長(1930年-1938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支隊長(1937年-1938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緝私總隊總隊長(1938年-1941年)
陸軍第三十八師師長(1941年-1942年)
  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師長(1942年-1943年)
曼德勒衛戍司令部司令(1942年-1943年)
 第一軍副軍長(1943年-1944年)
 第一軍軍長(1944年-)
 前敵司令部司令官(1944年)
 第一軍軍長(1944年-1947年)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1947年-)
陸軍總司令部(代理)副總司令(1947年-)
 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1947年-)
東南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1949年-)
台灣防衛司令部司令(1949年-1950年3月)
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台灣防衛司令部總司令(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1954年)
總統府參軍長(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抗戰初期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抗戰在周家橋成功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重創日軍,日軍久留米師團稱孫團為其在華遭遇戰力最強之部隊。但其實孫將軍在此次戰役中受到流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次年傷癒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孫立人將軍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的精銳部隊之一。
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新三十八師,隸屬於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抗戰時期,美國所派來的史迪威上將因與蔣介石不和而後被美國召回。孫立人由於其美國背景,十分同情史迪威,史解職回美國後,孫立人曾以中國軍官的名義發動上書羅斯福總統,要求讓史迪威重返中國,這些都是逾越名分、干犯大忌的行徑。
第一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 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於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準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 18日凌晨113團會同安提司準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及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 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撤往印度,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第二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 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 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於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 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占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占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 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 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十八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 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十八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 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十八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 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日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勝利結束第二次中緬印戰役。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三十八師,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為國內外各方充分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 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 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 9月7日,孫將軍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同時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由於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 5月15日,新一軍在孫立人將軍指揮下,向四平進攻,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對峙的僵局,林彪執行毛澤東“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孫立人一路前進,親率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為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 6月4日,孫立人親率新五十師渡過松花江,隔日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里,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做好撤退準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由於中原戰場國軍不利,在馬歇爾的調停下退兵。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一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產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1947年孫立人陸續瓦解林彪五度下松花江的攻勢,德惠之役後,新五十師一四九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此時林彪部隊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但隨後,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不得已,蔣介石將他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暫時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黃埔出身的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此消息一傳到哈爾濱後,毛澤東開慶祝會道:“我們唯一的敵人被杜聿明趕走了,東北將是我們的天下了。”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並把新一軍原有主要武器移交其他黃埔係將領。並且將原本已編入地方保安,接受日本精良訓練的原偽滿軍裁撤。使許多偽滿軍隨後加入共產黨軍隊,大大增加了共產黨在東北的實力。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雖已被動但尚未惡化至不可為地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唯一全身而退的將領。
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台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干部,一同前往台灣訓練新兵,在台灣建立新軍。
台灣時期
  來台抵定;建立良好軍制
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台灣受訓。 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台灣省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 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斯職。 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復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台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台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 1951年5月,晉為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台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原行政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歷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劃,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係。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蹟,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正面評價
孫立人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高度指揮能力的將領,並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眾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反對意見則認為,孫立人孤高自傲,與作為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係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註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為。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係,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任陸軍總司令期間,每周軍事會報,從來未準時出席,其理由非常可笑:他不願意向周至柔總長敬禮,遲到能避免,因為,總統已在場。”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台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麼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充足的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於國府嫡係將領一般的庸碌。
看過孫立人的Wiki,
發現國民政府軍兩支主力是他訓練出來的.
新一軍跟新六軍.

後來在台灣的鳳山訓練出來的也很強.

胡璉的土木系, 最後在金門也給解放軍痛擊.

只可惜胡璉一直是金門王....(不配在台灣稱王的意思)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navi1303 wrote:
孫立人將軍是國民政府...(恕刪)


其實不管是國民政府軍, 或是解放軍,
都沒有很認真在殺日本人.
同樣地, 日本軍隊也沒有很認真在打侵略中國的戰爭.

因為中國已經有代理人汪精衛.
還有日本駐華大使派駐南京.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id2437 wrote:
看過孫立人的Wiki,
發現國民政府軍兩支主力是他訓練出來的.
新一軍跟新六軍.


新一軍的骨幹部隊是新38師,師長孫立人。新六軍的骨幹是新22師,師長廖耀湘。新六軍的訓練和養成跟孫立人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id2437 wrote:
其實不管是國民政府軍, 或是解放軍,
都沒有很認真在殺日本人.
同樣地, 日本軍隊也沒有很認真在打侵略中國的戰爭.


這是不正確的啦!
id2437 wrote:
其實不管是國民政府軍...(恕刪)
我也滿欣賞孫立人的!!
孫立人的部屬都蠻挺孫立人的.

我想, 因為他沒有被軍閥思想污染吧.

中國軍人裡面唯一沒有被污染的.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頂孫將軍
怪只怪功高蓋主,又不是嫡系

蔣公剿匪不利,遺禍神州大地啊!要是孫將軍當年被重用,說不定TG現在沒機會那麼囂張(張學良老爺子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孫立人最出名和最具爭議的事件其實是活埋了2000多個投降的日本戰俘..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