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0815 wrote:
乾脆通通回去寫甲骨文好了
最有美感
也是中國文字的根源
...(恕刪)
結果你會發現甲骨文里一堆簡化字~

其實文字剛被創製出來的時候,意思很單一。漸漸地一個字需要表達多種意思,就有了通假和假借字。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才開始被加上各種各樣的聲旁、形旁,來區別意思。
字越造越多,康熙字典收了六萬多個漢字,但常用漢字只有幾千個。后來人們覺得分得過細,就在日常使用中合併相似意義的字,或者直接簡化。例如換個筆劃少的聲部,或者直接把複雜的部份用抽象符號代替。從甲骨文至今,漢字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抽象,而不是走象形的道路。
所以很好理解:即使是有些我們認為過分簡化的漢字,也不影響在大陸人實際交流中的使用。像大陸的“二批簡化字”,就因為簡化過了頭,後來也廢除了。文字是交流的工具,達成目的、好用易用就可以。而美感是很主觀的東西,很難不受預設立場和知識背景的影響。因此不用搞“工具決定論”或“工具崇拜”。
bis0815 wrote:
乾脆通通回去寫甲骨文好了
最有美感
也是中國文字的根源
看你這種回答, 就知道你完全不了解"六書"的精神! 甲骨文充其量只是"形"的不同!!
文字隨著時代的變遷, 會有"形"變化, 不管"形"如何轉變, "意"是不會變的, 像是"日"; 甲骨文中用 ⊙ (圈中一點) 表示, "形"可能變了, 可是還是原來的"意"....
可是, 大陸簡字讓人詬病是因為它連"意"都被"簡化"或是"合併"了!
像是"髮"(簡字為"發"), "鬆"(簡字為"松"), "麵"(簡字為"面")等等... 上述的字中, 各個字都有它們原來獨特的涵義, 可是大陸簡字是連"形"及"意"都簡化了, 完全無法了解原本字義所代表的涵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