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已經由廠商用腳投票, 成為不折不扣的過去式了.
問題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或說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無論是經濟的, 政治的或是軍事的層面. 我們這一代人所面對的
競爭, 不管是從中國, 從日本, 從南韓, 甚至從一些我們原本不曾
放在眼裡的地方... 一場比真槍實彈更為嚴苛的全球化競爭, 已
經悄然展開. 若說政府沒做準備, 那人民呢? 難道也懵然不知麼?
面對中國大陸, 日韓等國所遇到的挑戰其實並不亞於我們. 中國
不也反日? 在歷史的爭議上跟南韓不也是互不相讓? 但是, 這些
國家終就是想出了一套跟中國往來的方法. 它們的工資並不低於,
甚至高於台灣, 製造產業對中國的外移也一直在發生. 但顯然的,
它們做了一些準備, 也達到了一些效果. 這使得它們依然擁有成
長的空間. 反問一句, 那我們呢? 除了不斷擴大的軍購預算, 可
曾有過完整的戰略思維與大政方針?
我想, 全世界有很多國家是沒有敵國外患的(像我們的那些"友邦").
但它們一樣過得是民不聊生. 也有相反的例子如以色列, 隨時都
可能被週遭數以億計的阿拉伯人所滅, 確奇蹟似的成為區域強權,
無論在經濟, 在政治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顯然的, 中國的存在
並不應該是今天台灣感覺上"好像玩不下去"的藉口. 如果要找一個
出路, 是否大家可以腦力激盪一下, 說不定果真有一點好主意可以
付諸實現...
我所觀察台灣目前還存在/潛在優勢的強項:
1. 流行文化 (中文歌曲, 偶像劇? 婚紗攝影? 有線電視... (堪稱世界一絶吧))
2. 服務產業 (觀光業/餐飲業/金融保險/理財規劃)
3. 創意產業如 IC設計/工業設計...
4. 補教業/托兒所/安親班
5. 醫院/醫藥產業
6. ...
(還有嗎?)
為什麼產業會大同小異, 是因為老闆都是台商啦,
把原本在台灣的那一套, 搬到中國去, 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而日 韓就不用顧慮這些, 競爭優勢自然存在,
而台灣的競爭優勢被複製到中國, 中國又加上原本的人力土地成本低的優勢
一來一往之間勝負立見, 不過這也是大趨勢使然
美國歐洲很多人的工作也是被亞洲人所取代, 只是台灣跟中國因為
語言及地緣的關係更形嚴重罷了! 這跟政府一點關係也沒有,(除非台灣政府
能夠提供比中國更低價的人力土地及更大量的工人)
1. 荷蘭
2. 明鄭
3. 滿清
4. 日本 (其對釣魚台的併吞, 是現在進行式)
國民黨反倒是兵不血刃, 不是靠自己打回來的. 共產黨嘛...
就要看它跟老美的軍力誰勝誰負. (好像有點離題)
今天我們身處台灣, 要跟中國大陸十三億人口競爭,
比"廉價"絕對是沒得比的.
比"規模", 那更是不切實際.
若要再比"拳頭", 我想那就更加的沒有意義.
所以要殺出一條血路的話, 唯有找出自己的優勢.
以己之長, 攻敵之短, 才有生機.
什麼東西最不需要資源, 卻可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我認為是"文化", 像那些高度浪費資源, 高耗能, 高度勞力
密集的產業就送去中國吧. 台灣沒辦法也不應當浪費有限人力
玩這種遊戲. 軍事上面的投資也是一樣, 完全沒有用處, 徒然
把白花花的鈔票送給老美, 卻不能得到一點點的保證/尊重.
當有一天我們能夠讓老共明白, 打台灣所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時.
現在的爭論就只會是一個過去式. 只是, 這樣的期待不是光靠
我們自己隨便說說就能達到. 我們的領導人得要有超越性的思維
跟做法. 而我們的企業家也要有遠大的胸懷才成. 溫世仁是個
很好的例子, 可惜他走得太快...
華碩移到大陸生產嘛....這不是新聞拉
新聞說的好像是最後一個,其實不是拉
他是因為產品線太多 只能慢慢轉移阿!!
PS2不就是MIC嗎
PS2是華碩生產的阿 !!
大家都知道產業西進大陸
這是產業趨勢
幹麻這麼激動
其實都不需要太過認真
因為一切抵制或措施都無效
比如那個"戒急用忍"......哈哈

藍綠兩黨做的再好也沒用
就算天天歌舞昇平 夜不閉戶
你的客戶還是會叫你去大陸生產
為何台商要大陸生產?
除了人力成本以外
第2 是規模 台灣能蓋多大的廠房? 蓋幾家?
第3 大陸市場大
第4 基于以上或其他原因
OEM客戶會叫他去大陸生產!!!
就像DELL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好多原因 無法一一列出
移往大陸的原因
光是商業..經濟方面就有一缸子
不要再講政治
因為還輪不到政治說話
不要再說台灣應該如何 能夠如何
還學習日本拉 韓國拉
那都沒用
他們自保都很困難了
什麼日本韓國的,說穿了他們能拿出檯面的有幾家公司?
不必認為他們比較好
他們面對中國一樣很辛苦
韓國在國際上
還說不上舉足輕重
就算有政府罩又如何呢
他們偉大的政府,又能支持多少人?
而日本,1980年的日本第一過後
現在也回不到以前的盛況
在這業界所謂MIJ...有幾家有賺錢?
各位奉為圭臬的SONY
自2004年4月迄今,居於核心地位的電子產品部門營運損失達6.5億美元。
現在9月新任總裁 之前在美國 可是大砍9000 工作機會的辣手
所以產業是現實的
各位要做的就是關掉政治頻道
充實自我知識能力....還有人脈
確保自己一定找的到工作
養活一家老小
就這樣囉
09 / 21 聯合報
該吹起床號了
李家同 / 暨南國際大學資工系教授(新竹市)
最近報載我國的筆記型電腦工廠已吹了「熄燈號」,移到中國大陸,相信全國沒有一個人會不感到沮喪的,如果筆記型電腦工業移到了大陸,平面顯示器產業不會跟進嗎?晶圓代工會不會也出走?我們國家會不會產業空洞化?
產業外移的原因,無非是要降低人工成本,凡是要外移的產業,一定是生產人工的成本佔了全部成本很高比例,這種產業的利潤一定不太高,如果再不降低人工成本,必定喪失了競爭力,大陸人工便宜,外移到大陸,乃變成很自然的事。
如果我們的產業有很高的附加價值,我們就不會再斤斤計較人工的成本,我們不妨看看,歐美日很多製造特用化學品的公司並未移到國外去,製造昂貴磁器的工廠也極少外移的。
我國有產業外移,當務之急,乃是要提高我國的工業水準,我國的工業水準,也不能說很低,但是我們往往不能掌握住關鍵性技術和關鍵性零組件,我們的工業技術往往必須依靠外國人的基本技術和零組件,在外國人的基本技術之上,我們再加上了一些整合和修改,但因為基礎技術不是我們的,我們很難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通訊產品中,必須有所謂射頻部分,這就是以高頻率的訊號將低頻率的聲音和影像訊號送走的線路,雖然這種線路極為重要,我們卻往往無法製造這種線路。通訊產品中,我們也需要將類比訊號和數位訊號互相轉換的線路,可是我們也無法做出非常高級的這種線路。
當年我國之所以有經濟起飛,起源於我國非常重視公用設施的建設,諸如電力、自來水、交通、通訊、義務教育、醫療、灌溉等等建設,都做得不錯,才使得我們的經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現在我們要提高工業的水準,我們應該知道,每一種工業也有共通性基礎技術的,如果這些技術不夠好,我們絕對不可能有非常好的工業水準。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埋頭苦幹,將這些共通性基礎技術做好,我們一定會使我們的工業更上一層樓的。
以電機為例,線路設計(尤其類比電路方面)就是最基礎,也是最共通的技術,我們不是不會設計震盪器、濾波器、訊號放大器等等,但是要做得非常好,就不行了。以機械為例,我們實在應該多在基本的機械設計、機構設計、加工技術、自動控制等等技術下功夫。至於化工,我們應該多多注意攪拌和分離技術。
以上的這些技術,都不是什麼耀眼的技術,有些人還一定以為這是過時而且很容易的技術,不值得我們注意。其實這些技術非常難,歐美日的大廠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出非常高級的產品,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的科技。
我國很多人很想發展出很便宜的手機,沒有想到的,很多歐美大廠已經開始了,他們將基頻和射頻線路合而為一,價格當然就會降下來,我們能夠做得到嗎?我們對基頻和射頻的技術,掌握得都不夠,很難將他們合而為一的。
我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人,清大的萬其超教授(化工),宋震國教授(動力機械)和吳誠文教授(電機)都有同樣的想法,我們都希望國人能下定決心來發展共通性基礎技術。要有非常好的這類技術,是對國內工業界的一大挑戰。
這個責任,產業界不可能一肩挑起,政府仍然要有制度,使國人肯埋頭苦幹做這種不耀眼的工作。
熄燈號雖然已經吹了,但是明天仍會來臨,如果有起床號,國人就會努力地設法使工業更上一層樓。如果沒有這個起床號,雖然天已亮了,國人仍沉睡不醒,我們會一再地聽到各種產業的熄燈號。
我們在等待國家的領袖人物吹響起床號,帶領國人做好工業的共通性基礎建設,使台灣能進入一個新而美好的新紀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