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fn wrote:
別忘了劉琦...若不...(恕刪)
嚴格說來,劉琦才是最有資格說話的人.
孫權取荊州,不過是打敗曹操,沒啥「奉還」可言.
赤壁之前,荊州從不屬於孫權.
所以劉備當然也可以分一杯羹.
有能者自取之.
劉琦以劉表繼承人的名義,此時才是理所當然的荊州之主.
劉備與孫權的荊州之爭,
還是出在當時劉備勢弱,不圖益州基業不得穩固.
此時必然不可與孫交惡,才會有「還荊州」的說法.
Inspector wrote:
荊州不能算是劉琦的吧...(恕刪)
劉琦老被劉備拿來當擋箭牌,
靠的當然就是身為劉表大公子.
好比劉備也是漢室宗親不離嘴.
劉備在赤壁戰後拿下的荊州,怎麼也輪不到「歸還」東吳.
劉備不是東吳臣子,不用聽孫家號令,先搶到荊州就先贏.
「借住」,不過就是實質佔領的客氣話.
有這一番客氣話,才能堵住東吳主戰派的嘴.
劉備也才能放心進軍益州.
Inspector wrote:
此時東吳的大都督魯肅在種種戰略考量下,
此時劉備已實質領有荊州,東吳「不借」,就是雙方開打.
只好雙方各退一步,劉家有裡子,孫家有面子,又可保有聯盟.
Inspector wrote:
荊州的控制權落入東吳手上
東吳並未控制荊州,
按演義,劉曹各佔一塊,孫家沒份.
按三國志,孫劉曹共分荊州.
Inspector wrote:
若劉備沒有和東吳協議用借的方式駐紮荊州...(恕刪)
若按演義來看,
孔明搶在周瑜前面襲了荊州,搞到大都督吐血.
而後,魯肅為荊州之事找上孔明,
孔明為了給魯肅找下台階,
弄出個魯肅做保的「借荊州」.
在劉備將部份荊州歸還給東吳前,
東吳從未能進佔荊州.
Inspector wrote:
勢必要用戰爭方式取得,但劉備一定是打不過才用協議的方式
劉備已用戰爭的方式取得荊州,倒是東吳猶豫在戰和之間.
Inspector wrote:
重點是,萬一劉備不還,東吳也很有自信可以透過拳頭討回
吳魏結盟已是後來的事,
劉家勢力大了,吳才和魏結盟以自保.
也得關羽派重兵北上,呂蒙才能順利襲荊州,
換了別人坐鎮荊州,未必就能如此順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