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有學佛的大大可以解感一下嗎?

cman4434 wrote:
我倒認為除了阿含經外,其餘經典是否是釋迦牟尼佛之意? 或是各宗各派祖師之見則不得而知。
末法之際,佛法如同牛奶,經過不斷的加水,這味道都淡了。

想請教善知識,你心中的佛法要帶你往何處?

這件事很難耶

我可能還是被帶往悉達多(未成之時)的時空環境吧?



不過呢,成功之後的語言文字比較多

(未成之時),採取了『什麼』? 才成功

「我覺得」很少人去留意到

很遠的隔壁有另外一棟樓是這樣說的?

博士論文,到底是〔自己的〕博士論文,還是幫人研究"打工"的博士論文?

差異大概就在這了

所以我贊成說過的一句話︰【自性裡流露出來的.都是佛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吳婐 wrote:
cman4434大...(恕刪)


相信佛陀的教法實修實證, 證得涅槃,結束。沒有更多。


+1
跟版上大大們交流一段時間,有點感想,我稍微整理一下:

問學佛的動機為何?或是為什麼想要接觸佛法?

1)自度、被度、得度

2)自度、被度、得度、度人(度眾生)

3)其他

對我來說,1)是解脫道,2)是菩薩道。

如能自悟自度,(好像)只有緣覺根器的人吧!剩下的都必須要從聽聞佛法來開啟修行之路。看來似乎選1)的人比較多些。

水云大您比較特別,”悉達多太子”是佛祖悟道之前。本師佛的生平,有否本人留下的文字?或是從怎樣的歷史考據可以回顧佛祖悟道前的一半人生?您關心的似乎是人格方面。(我覺得)佛祖在求道之前與一般人無異,資質可能特佳,任何學問技藝學起來都又快又好。見生、老、病、死起修道心離開王宮後,修行之路從當時的印度教、婆羅門教或其他的修法,最高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至此與最高明的外道無異。私以為真正有價值留諸後世的,還是佛悟道之後傳下來的佛法正知見。

佛經皆非佛親寫,都是透過阿難與弟子集結經律而成。經典浩瀚,正常來說一般人都讀不完、也毋需讀完。口渴了,才需要喝水。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從三千弱水揀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瓢飲。多了喝不下,旁人也無從得知你那瓢水的滋味。我說善知識,就是那嘗遍三千水滋味的過來人。
wuman555 wrote:
...(恕刪)...
水云大您比較特別,”悉達多太子”是佛祖悟道之前。本師佛的生平,有否本人留下的文字?或是從怎樣的歷史考據可以回顧佛祖悟道前的一半人生?您關心的似乎是人格方面。(我覺得)佛祖在求道之前與一般人無異,資質可能特佳,任何學問技藝學起來都又快又好。見生、老、病、死起修道心離開王宮後,修行之路從當時的印度教、婆羅門教或其他的修法,最高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至此與最高明的外道無異。私以為真正有價值留諸後世的,還是佛悟道之後傳下來的佛法正知見。
...(恕刪)...

因為我認為在這裡面可以找到,真正的「初發心」
大概現在人說的『出發點』是什麼
以及現在人說的〔換位思考〕

白話文就是說︰
如果是我是一位邊陲小國的政治世家人物
我的發心會是什麼?
我的舉動該是什麼?
為什麼要找到這真正的「初發心」?
啊不就很簡單,他不是佛麼

我不想看他的博士論文,那是他研究的答案
我想關注的,是他那取得博士的原因與動機

菩薩(佛)因 v.s. 菩薩(佛)果
果實當然甜美豐盛
我從因下手,下一個甜美豐盛的果實,就會是我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因為我認為在這裡面...(恕刪)


你要的甜美果實是什麼?
cman4434 wrote:
佛陀到底是要教眾生什麼? 應該不是微積分吧?

微積分那是比喻的說法,教小學生微積分,對小學生來說是鴨子聽雷,
佛沉默不回答的問題也是一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無常迅速,輪迴路險」,
八萬四千法門,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門深入,快快修行比較重要。



cman4434 wrote:
佛陀到底是要教眾生什麼?

了脫生死、離苦得樂。
佛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回歸常寂光(涅槃)。

什麼是「苦」?生老病死,諸行無常。
什麼是「樂」?回歸自性,不生不滅。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方法就是諸佛教導的行善去惡、意業清淨無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cman4434 wrote:
水云 wrote:
因為我認為在這裡面...(恕刪)


你要的甜美果實是什麼?

悉達多 ( 未成之時 ) 最後達到了怎樣的成功

每一個向他學習的,都應該達到一樣的成功

不是嗎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今天剛好讀到宗鏡錄一段文字,查了些經文,接應一下我上篇文章以及樓主的一段話,

《佛說像法決疑經》……像法中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隨文起義作決定說。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速滅我法……是諸比丘亦復自稱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此三種學人能滅我法。更非餘人……

宗鏡錄四十四卷,永明延壽禪師,延伸上所提經文,說三師破壞佛法,略各有十過:

法師十過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內觀修心……八又多加水乳,無道之教,教誤後生。
禪師十過者,……八 如水乳禪,教授學徒,紹三塗種子。
律師十過者,……七 師師執律不同。弘,則多加水乳。

略舉四過如上。個人覺得,如法師十過之一,外求文解、不內觀修心,永明延壽禪師在此過之後評說:「釋論云,有論而無慧,所說不應受」。後文再提:「七覺中有擇覺支,八正中有正見,六度中有般若,於法門中為主為導。」

融合三者,需善用般若智慧觀察諸法,辨別何為正知見、何為邪見,擇正見而行。

cman4434 wrote:
佛教說性空緣起, 性...(恕刪)

空並不是無
現在在人都說放空
空表示一種自然的狀態
日出日落是空
肚子餓要吃飯也是空
  • 10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