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有學佛的大大可以解感一下嗎?

kegabu wrote:
也可以這麼說緣起,...(恕刪)


人類的開合閉氣,因果緣由其實都很有趣的!


cherry40727 wrote:
有時晚上躺在床上睡...就會想宇宙萬物是從何來…(恕刪)


我記得好像在什麼時候聽過老師講這個問題,一時沒法找到那個資料……先轉貼善知識文字: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用楞嚴經所說的道理來解釋物質的形成。依楞嚴經的見解,在不生不滅的「空」中,由於「無明」的出現而妄生各種分別比較,於是妄生「虛空」及物質現象。各種分別妄想進一步生出有情眾生的各種「識」”

原本是「空」,因為「無明」,(再來沒記錯的話)會分別比較的妄心生成,地水火風四大的性質生成,物質生成,慢慢有情眾生與六道的識也先後生成,先有無色界,色界次之,欲界再次之,宇宙的森羅萬象就生成了。眾生與宇宙萬物都是由四大所組成的,再加上識的作用。十二因緣法也是談這個。佛法雖深奧,如能實學實用,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宇宙人生,也很有趣。

講到識與意識,記得有大大貼文介紹「生命宇宙論」,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好好參考。

「空」,「無明」都非文字境界可知,需經修行了證。佛祖對於不同根器的眾生所提的問題,「置答」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種。

吳婐大,恭喜啊!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法門,就這麼一門深入下去,必有所得。不管任何法門,要修到有小成都要花費好幾年時間,希望到時可以聽聽你的心得分享。



十四無記
佛陀到底是不懂?
還是不說?
還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應機教化)?

學過大乘佛法裡的般若中觀思想後
你就能體會十四無記的道理

cman4434 wrote:
大大的問題, 佛陀也不知道!!

佛陀的沉默:佛陀不回答的十個問題
(文長,以下是節錄)  

在佛陀時代,類似於婆蹉種這樣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們在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來同別人爭辯。

佛陀對討論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感興趣,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

佛陀為什麼不回答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呢?

首先,這些問題與佛陀的教誨沒有多大關系。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盤)。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系,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和涅盤。

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與佛陀的教誨關系不大,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和涅盤,因此,佛陀沒有解答這些問題。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請教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們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後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恆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恆的,又為什麼?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了解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捨,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再次,由於語言的局限性,凡夫無法通過語言明瞭這些問題。

最後,對機說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佛陀並不是一座計算機,不管什麼人問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講究實際效益的老師,充滿了慈悲與智慧,他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而答問,而是為了要幫助問話人走上正覺的道路。他和人說法時,時刻不忘對方的水平、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問題的能力。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21922.html
cman4434 wrote:
佛教說性空緣起, 性空即萬物本性皆空, 緣起則說所有東西都是因緣而起, 但這兩個好像有點矛盾, 即然萬物皆空, 無自性, 何來因緣生滅? 很困擾...

性空就是凡事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可問題是人間太多事了, 表示皆有因才升起果, 又打到性空論了!! ...(恕刪)



你寫這篇文章就是緣起,原本(過去)是沒有這篇文章,將來mobile01倒了(未來)也沒有這篇文章,回了這篇文章各位大大(當下)也變成過去了。

說有這篇文章 錯,說沒這篇文章 錯
說有這篇文章 對,說沒這篇文章 對



那佛說了那麼多,要做什麼: 自己(眾生)有辨法做到 不分別、不執著
cman4434 wrote: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恕刪)

大大的問題, 佛陀也不知道!!


吳婐 wrote:
不是不知道,是不討論, 因為會引起更多的紛爭, 這些紛爭和解脫苦一點關係都沒有。

liangwu318 wrote:
因爲答案要自身去體驗了才會知道,但最主要是那些問題對個人修行及解脫沒有幫助多說無意。

wuman555 wrote:
依楞嚴經的見解,在不生不滅的「空」中,由於「無明」的出現而妄生各種分別比較,於是妄生「虛空」及物質現象。各種分別妄想進一步生出有情眾生的各種「識」”

你會教小學生微積分嗎?


很多大大說了

小乘經典,佛陀沒說

大乘經典,佛陀說了

佛陀說法,會因材施教,不同階段說不同法

佛教經典開始,會列出哪些眾生參予法會

可大略知道該部經典當機的眾生是菩薩,還是羅漢,天人等
kegabu wrote:
吳婐 wrote:不...(恕刪)


佛陀到底是要教眾生什麼? 應該不是微積分吧?
wuman555 wrote:
我記得好像在什麼時候...(恕刪)


12因緣法是集諦,講的是苦的因,跟宇宙一點關係都沒有!
淨空法師有段文字可以呼應這個問題,直接轉載:

摘自《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淨空法師,

“《華嚴經》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說的。我們以為二七日時間太短,我們念都念不完。凡夫執著時間是定法,其實不然;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古人筆記小說「黃梁夢」即是例子,「黃梁」是高梁小米,很容易煮熟的。小米還沒有煮熟,他的夢醒了。他打瞌睡作一個夢,夢裡已經過了幾十年,說明幾分鐘可以延長為幾十年。所以世尊講《華嚴》說「念劫圓融」,可以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

  第一時所說的,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對法身大士說的,當然不是凡夫能明瞭的。說《華嚴經》之後,世尊出定想想,教導迷惑顛倒、苦難的芸芸眾生,不能不用權巧方便,於是在鹿野苑講「四諦法」度五比丘,這等於是開班教學,從幼稚班辦起,說《阿含經》。然後觀察他們的程度,再講深一些的「方等經典」。方等也成就了,學生們的智慧漸漸開了,第四個階段講「般若」。《金剛經》即屬於第四時所講的。智慧大開之後,最後世尊講《法華》、《涅槃》。《法華經》經義與《華嚴經》無二無別,就是導入華嚴的境界。如此由淺而深,由小而大,『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也』。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學所用的方法,與現代辦學一樣,先辦幼稚園、小學,再辦中學、大學,而後辦研究所,如是圓滿達到教學的目的。 ”

第二段文字前面有大大提過相似的說明。

四聖諦,十二因緣,不是只有對人道說明哦! 說實在,光是人道,就人人不同了;十法界眾生更是差異非常得大……反過來想,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也是很合理的嗎?每個世界都有一尊佛作為主講,各果位的菩薩擔任助教來幫忙教育工作,廣被法界,沒有眾生是被漏掉的。

苦、集、滅、道在華嚴世界裡,每個世界都講,所講的略有不同。十二因緣也是,它所包含的意義甚多,與緣起論相關的,若講到法界緣起、無明緣起、業力緣起、唯識緣起,(個人)覺得跟宇宙生成是有關係的。在諸多經典都有提十二因緣,包括雜阿含(298 經) 、大般涅槃經( 卷25, 獅子吼品第23-1) 以及長阿含經( 卷10, 大緣方便品第9)及其他等。

佛學深奧,廣似大海,研究是研究不完。說不研究也是要研究的,否則知見不正,最後走到哪去都不知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下這一步,是最重要。
wuman555 wrote:
淨空法師有段文字可以...(恕刪)


我倒認為除了阿含經外,其餘經典是否是釋迦牟尼佛之意? 或是各宗各派祖師之見則不得而知。
末法之際,佛法如同牛奶,經過不斷的加水,這味道都淡了。

想請教善知識,你心中的佛法要帶你往何處?
  • 10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