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ws wrote:
要是更理想化一點(以下為構思中的劇本的梗,請勿盜用)
以後我們的身分證上應該都要附加震動功能,就像在咖啡廳點餐拿的號碼牌那樣
每當政府執行一個死刑,身分證就會震動一下,提醒我們:
剛剛我們"一起"殺了一個人唷~!
如果沒有這種參與直接/間接殺人的"現實感"
那我們討論的死刑 可能不是同一個死刑
被害人死掉都沒看你這麼有感覺
告訴你,如果殺童犯死刑有直播,我願意付費做見證
clws wrote:
應報的中心思想就是公平正義呀
"果"報是神的領域了 人給不起的
至於撫慰受害者家屬的部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迷思,我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是被害人家屬,生活裡恐怕也不常見到有這種不幸遭遇的人,可是卻"想當然爾"地假定他們都是一心致人於死地的復仇者...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而且這樣的主張隱含著一個邏輯--如果被害人家屬心胸寬大或是被害人跟家人的關係相當疏遠,甚至是無依無靠的時候,我們還有沒有立場判加害人死刑?
事實上,社會上的事情往往就如陳俊生那件案子一樣,明明受害者的母親都已經原諒他了(原因不明),旁人還是會忍不住衝出來呼他巴掌.我想我們都要有勇氣大方承認,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因為犯人冒犯了我們的正義感或安全感,是"我"想判他死刑,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老是拿被害家屬出來當擋箭牌,其實這當中反映的,可能是另外一種偽善.
如果我是廢死聯盟的,惡劣一點,就抓著這一點去找受害家屬做民調:
"你們一定要殺人償命才甘心嗎?"
甚至去執行槍決的現場做"出口民調"
"這樣你們滿意了嗎?"
答案其實不重要
數字或高或低都有很多把戲可玩...
當然,受害家屬"真正的"想法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這次最高院的死刑辯論才會特別保留時間讓家屬表達自己的看法.不過我比較不能接受的是,電視上一些號稱反廢死的名嘴,老是以受害者家屬的代言人自居,然後他們的言論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塑造出一種"假象"--
"是受害者家屬亟需報仇雪恨,而我們是幫他們贊聲的正義之士!"
真的是這樣嗎?就我聽起來,比較像是把受害家屬當成"免洗手套",以免弄髒自己的手而已.
就我的認知,死刑的"意象"應該是--
如果被害家屬想要報仇,那我們就和被害家屬一起握著刀柄,將刀緩緩插入受刑人的心臟
如果被害家屬無意索命,沒關係,該做的事情我們還是要自己處理
怎麼會把責任推給受害家屬,然後把自己的角色"淡化"成圍觀看熱鬧的鄉民呢?
要是更理想化一點(以下為構思中的劇本的梗,請勿盜用)
以後我們的身分證上應該都要附加震動功能,就像在咖啡廳點餐拿的號碼牌那樣
每當政府執行一個死刑,身分證就會震動一下,提醒我們:
剛剛我們"一起"殺了一個人唷~!
如果沒有這種參與直接/間接殺人的"現實感"
那我們討論的死刑 可能不是同一個死刑
死刑 應該是比想像中更有重量的東西...
zaqwsx9856 wrote:
小弟有個建議 廢死聯盟支持廢死 那可以請廢死聯盟 使用認養機制 聯盟出錢蓋監獄自己養 經費就有聯盟募款或者自己出(不可向政府所求任何經費) 然後提供被判死刑者工作機會 或者寄養在廢死聯盟的人的家裡由廢死聯盟的人照顧(相信他們是有大愛的人 可以用愛感化犯罪者的)
還有要立法律規定 凡廢死聯盟所管理或寄養的犯罪者如果再度犯行 必須由廢死聯盟的人 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賠償
如果是這樣的話 小弟我相信很多人會支持廢死
不知大家的意見是如何呢??
zaqwsx9856 wrote:
小弟有個建議 廢死聯盟支持廢死 那可以請廢死聯盟 使用認養機制 聯盟出錢蓋監獄自己養 經費就有聯盟募款或者自己出(不可向政府所求任何經費) 然後提供被判死刑者工作機會 或者寄養在廢死聯盟的人的家裡由廢死聯盟的人照顧(相信他們是有大愛的人 可以用愛感化犯罪者的)
還有要立法律規定 凡廢死聯盟所管理或寄養的犯罪者如果再度犯行 必須由廢死聯盟的人 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以及賠償
如果是這樣的話 小弟我相信很多人會支持廢死
不知大家的意見是如何呢??
clws wrote:
應報的中心思想就是公平正義呀
"果"報是神的領域了 人給不起的
clws wrote:
至於撫慰受害者家屬的部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迷思,我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是被害人家屬,生活裡恐怕也不常見到有這種不幸遭遇的人,可是卻"想當然爾"地假定他們都是一心致人於死地的復仇者...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而且這樣的主張隱含著一個邏輯--如果被害人家屬心胸寬大或是被害人跟家人的關係相當疏遠,甚至是無依無靠的時候,我們還有沒有立場判加害人死刑?
clws wrote:
事實上,社會上的事情往往就如陳俊生那件案子一樣,明明受害者的母親都已經原諒他了(原因不明),旁人還是會忍不住衝出來呼他巴掌.我想我們都要有勇氣大方承認,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因為犯人冒犯了我們的正義感或安全感,是"我"想判他死刑,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老是拿被害家屬出來當擋箭牌,其實這當中反映的,可能是另外一種偽善.
clws wrote:
如果我是廢死聯盟的,惡劣一點,就抓著這一點去找受害家屬做民調:
"你們一定要殺人償命才甘心嗎?"
甚至去執行槍決的現場做"出口民調"
"這樣你們滿意了嗎?"
答案其實不重要
數字或高或低都有很多把戲可玩...
clws wrote:
當然,受害家屬"真正的"想法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這次最高院的死刑辯論才會特別保留時間讓家屬表達自己的看法.不過我比較不能接受的是,電視上一些號稱反廢死的名嘴,老是以受害者家屬的代言人自居,然後他們的言論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塑造出一種"假象"--
"是受害者家屬亟需報仇雪恨,而我們是幫他們贊聲的正義之士!"
真的是這樣嗎?就我聽起來,比較像是把受害家屬當成"免洗手套",以免弄髒自己的手而已.
就我的認知,死刑的"意象"應該是--
如果被害家屬想要報仇,那我們就和被害家屬一起握著刀柄,將刀緩緩插入受刑人的心臟
如果被害家屬無意索命,沒關係,該做的事情我們還是要自己處理
怎麼會把責任推給受害家屬,然後把自己的角色"淡化"成圍觀看熱鬧的鄉民呢?
clws wrote:
要是更理想化一點(以下為構思中的劇本的梗,請勿盜用)
以後我們的身分證上應該都要附加震動功能,就像在咖啡廳點餐拿的號碼牌那樣
每當政府執行一個死刑,身分證就會震動一下,提醒我們:
剛剛我們"一起"殺了一個人唷~!
如果沒有這種參與直接/間接殺人的"現實感"
那我們討論的死刑 可能不是同一個死刑
死刑 應該是比想像中更有重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