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佛〕的這個念頭是不是執著呢 ... ?
〔我要"快快"成佛〕的這個念頭算不算是功利主義呢 ... ?
〔我要成佛〕<----
依我們現在來看,是執著沒錯,可說是“擇善固執”。但是“善”的標準為何?依誰的標準為標準?以佛教而言,依佛法僧為標準,依戒為標準。所以有皈依三寶,有學戒、守戒的重要性。有很多要學習的。如金剛經所言,破四相後,我要成佛 這四字就不是問題了。
進步一點點,我們會說“清淨心”而不去說“善心”,祖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修行消除業障之後,心恢復本來狀態,自然就不會再造惡,再來就看發心,願意作多少善行。不作也可以的,就發心自求解脫。
〔我要"快快"成佛〕<----
多了“快快”兩個字,又不一樣!
修行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有所作必有所得,功不唐捐。修行是實實在在的,如果貪快、想要跳過什麼階段,或是沒修到那麼多、就想要有成就,此為心中的“貪業”。果真發勇猛心要精進修行,那就要認真檢驗自己一天花多少時間在修行上。否則的話,一來看能否發覺自己心中這些微細心念,誠實的面對,二來看發覺後願不願意改,改變自己的個性、習氣。行菩薩道,三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改造自己的「心」的狀態就要花如此長時間。如能改得快、改得好,那就會快些。單求自己解脫,理論上時間會比行菩薩道快速,不過成就的果是不同的。
您第二段文字,大概說明了您的修行以自力為主,比較不是另外一個路線:深信佛菩薩、仰仗佛菩薩來幫助自己修行。
其實都是很好的,宇宙人生的道路本來就有非常多選擇。小小孩有少數可能還記得一點點前生的事,到了3-4歲,氣脈完全閉合後,全都不復記憶。從此只有過好今生、作好今生的事,這是大多數人的狀況。所有這些修行,也都跟緣份有關,說起來也不見得誰能夠強求誰什麼。
既如此,還是建議您可以試著親近善知識,本師佛已不復人身,但傳承佛法的佛弟子有。從某位出家師父、或是在家修行的老師,親近他/她來學習其人格、人品、智慧、道德、行為,比起看文字要好非常多。能這樣與您切磋佛法,也滿好的,謝謝您^_^!!
Devin1927 wrote:
記得幾位法師也都說
要推廣
人間佛教
是佛法,佛經的人間化?
我覺得學佛或修行
有些狀況,會
顛倒?
執著?
邪見?邪教?
顛倒,我覺得是一般蠻常見的
例如,只檢討別人,不檢討自己,為自己找理由脫罪,不知懺悔,或只要求別人懺悔
或者,認為錢不重要,拿自己或別人的錢亂花亂布施,不為家人著想或家人同意,而自以為有修行有功德
錢能解決的,的確都是小事,但是不代表,錢不重要,錢不是萬能
但沒有錢,卻是連小事都不能解決
我聽到的新說法大概會開始說 ...
「在家」的事業也很重要、「在家」的生活維持(維繫) ... 等

大概也開始難了,例如說 ... 『出家』也是要繳健保費、國民年金費

未來新的長照 2.0 費 ... 也是要繳的吧

總不能還繼續說︰25 位護法菩薩,會幫忙把錢送來

大概真的也會送來.然而.有幾多是〔玩真的〕的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第一個會說的大概是...(恕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fEJRkHLO8
我比較喜歡隨佛尊者講的原始佛教教義, 怎樣才能解脫生死, 觀念跟我想的很像, 要先自度, 斷無明、我見(身見)、疑、戒禁取、貪愛、嗔恚。
他講的因緣法很有意思....
他用水管堵住的例子, 說明因果論並非佛的因緣論, 理由:
(1)如果說抹布及果皮(過去的因)是造成水管堵住(現在的果), 但過去不是已過去了嗎? 怎會造成現在的果?
(2)如果說抺布及果皮與水管堵住是同時發生的, 因果同時, 又何來因生果?
真的是很不錯的比喻!!
有同修可以正確說明佛家的因緣論究竟是什麼嗎?
佛陀所謂法界指的是12因緣法, 而不是現在佛家指的宇宙世界, 後來大家都扯遠了!!
雜阿含283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