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john wrote:
因為日本沒有人知道這種炸彈是什麼.
補充一下,當時日本並非對原子彈全然無知。
日本陸軍於1941年由仁科芳雄、黑田和夫等人,展開所謂「二號計畫」,亦即日本的原子彈計畫研究。1945年8月6日當天,仁科芳雄被召至參謀本部,軍方向其介紹廣島被破壞的情形之後,他即斷言美國人一定是使用了原子彈。
8月6日丟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叫做「小男孩」(Little Boy),槍式原子彈,裝藥為60公斤鈾235,未試爆過,廣島是第一次丟。
8月9日丟在長崎的那顆叫做「胖子」(Fat Man),內爆式,裝藥為6.2公斤鈽239,1945年7月16日於新墨西哥州試爆過同型彈(小玩意,Gadget)。
唯一一位曾參與兩次原子彈丟擲任務的飛行員Charles Sweeney(廣島:右座領航員,長崎:編隊指揮員),逝世於2004年7月15日。他曾在1995年5月11日於美國國會就日本政府抗議美國紀念投放原子彈50週年一事所做的證詞中指出,投擲原子彈並非故意選擇人口密集的都市轟炸。實際上要轟炸的每一個目標城市都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Sweeney的證詞中只提到廣島跟長崎的軍事價值。至於最初轟炸名單中的京都跟新潟為何被列入,應該是:京都因為別的日本城市已經遭到嚴重的空襲破壞,導致人口與機器設備往該處遷移,使京都成為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兵工生產中心;新潟則是為擁有一座煉鋁廠、一座大鋼廠、一個煉油廠還有一個油港碼頭的重要工業都市。
隨後梁思成又說,還有兩個城市我也希望能夠保護,但這兩個城市不在中國。美國人當時感到很奇怪,即問他是哪兩個城市,梁思成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對梁思成的這一建議,盟軍司令部沒有立刻作出反應。
1945年夏季,美、英等盟國在太平洋上集結了200多萬的軍隊,準備進攻日本本土,希望能儘早結束二次世界大戰,於是開始對日本進行持續而強有力的轟炸。但因為梁思成的囑托,日本京都、奈良並沒有被盟軍轟炸,使得日本最重要的兩個有著眾多古建築的古城得以完整的保存。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在二次大戰後一次在日本的演說中表示:「我父親做出這個建議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家有兩個人是直接死在抗日前線(附註)。」臺下的日本聽眾聽了梁從誡的陳述,鴉雀無聲。
日本的古建築權威、京都府埋藏文化財調查研究中心理事長、工學博士福 山敏男 先生說:「 梁思成 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次大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纔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Your brain has two parts: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