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其實英文的表達能力很有限耶~~

Likeag6 wrote:
網路留言很難讓我動真(恕刪)


我都主動把台階拿出來了,你不下就算了

我繼續追荒唐分局,看到第6季好累(艾美好正
不善良又不聰明的人在四種人中最可怕。因為他們不知道底限也不知道分寸。
嘿喲嘿 wrote:
我都主動把台階拿出來(恕刪)


需要台階的不是我吧... 呵呵 你快說說你底氣哪來的.
其實西方語言的表達能力真的是遠不如東方
不只是單就文字,你看不懂文言文好了,現代的電視劇總是看得懂吧
光是現代的方式來表達古文,就有極為多重的變化,你一個非中文人仕基本上學好中文已經很極限
光是要看個武俠劇基本上是完全無緣,因為裡面的中文已非中文
更別說可能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懂的文言文了


這邊有多少人看過原文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或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文應為德文)
不用多只要五頁內即可
西方文學其考究是文字的運用,但究底起來還是在代文字
只要懂英文的外人多半就能理解,然而中文「竹林一曲廣陵散罷,明死生之虛誕,悠悠迷酒中深味。 繁華有憔悴,落紅歸寂中。狂歌終醉酒,餘命寄寸陰」
「竹林一個彎彎變大又尖分開...算了...」隨便一句,都是當今任何中文文法無法解釋的
想翻成英文....


Oh, good, a knife! My body will be your sheath. Rust inside my body and let me die.
好刀子!這就是你的鞘子;你插了進去,讓我死了吧。
而西文,你只要懂字,簡單文法就能做到基本字譯
而查拉圖斯特拉這種,更是你知道嬰兒、猴子、繩子等生字就可以閱讀的了
就一個人從山上下來的故事(頂多就你不知道作者到底在想什麼鬼而已)
還不是茱麗葉這種為戲曲、韻腳而譜的詩歌

不過以樓主而言....別想太多了,你應該還沒資格論中西方優劣
Likeag6 wrote:
需要台階的不是我吧....(恕刪)


嘿喲嘿 wrote:
你要戰,我給你看你回(恕刪)



咦? 扯什麼ICQ , 你一直不說你哪來的底氣, ICQ 能證明什麼?
飛在天上的大X wrote:
其實西方語言的表達能力真的是遠不如東方
不只是單就文字,你看不懂文言文好了,現代的電視劇總是看得懂吧
光是現代的方式來表達古文,就有極為多重的變化,你一個非中文人仕基本上學好中文已經很極限
光是要看個武俠劇基本上是完全無緣,因為裡面的中文已非中文
更別說可能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懂的文言文了


這邊有多少人看過原文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或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文應為德文)
不用多只要五頁內即可
西方文學其考究是文字的運用,但究底起來還是在代文字
只要懂英文的外人多半就能理解,然而中文「竹林一曲廣陵散罷,明死生之虛誕,悠悠迷酒中深味。 繁華有憔悴,落紅歸寂中。狂歌終醉酒,餘命寄寸陰」
「竹林一個彎彎變大又尖分開...算了...」隨便一句,都是當今任何中文文法無法解釋的
想翻成英文....


Oh, good, a knife! My body will be your sheath. Rust inside my body and let me die.
好刀子!這就是你的鞘子;你插了進去,讓我死了吧。
而西文,你只要懂字,簡單文法就能做到基本字譯
而查拉圖斯特拉這種,更是你知道嬰兒、猴子、繩子等生字就可以閱讀的了
就一個人從山上下來的故事(頂多就你不知道作者到底在想什麼鬼而已)
還不是茱麗葉這種為戲曲、韻腳而譜的詩歌

不過以樓主而言....別想太多了,你應該還沒資格論中西方優劣


西方跟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不同。 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除了選拔國家"人才",也鼓勵寫作。 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鼓勵文人出頭取得功名。

西方自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這段時間,經歷了很長一段的社會動盪,打打殺殺,一般平民教育程度非常的低。 技術傳承有工會(guild),然後語言教育多半是教會和貴族的領域。 聖經的詩歌有點類似中文的詩經,讓平民有夠接觸"詩"。 文藝復興那時候,一些著名的著作,很多是跟教會有關係的。 還有,不要忘了紙張和印刷技術是在中國發展出來。 歐洲語言作品的傳承很不容易,當時都是顧人用手抄的,雖然作品常常很美,但是價錢很貴,很難普及,直到印刷讓書籍普及後才有改善。 還有一些那時有名的作家,宗教,哲學家, 都有留下有名的作品。 像是Thomas Aquinas, Dante Alighieri和後來的法國,德國,英國的哲學家,都有作品留下來,也影響後代。 一般的較為大眾化的文學,莎士比亞算是最有名的英文作家。 後來還有狄更斯等。

這是很簡化的歐洲文學歷史。 我沒有西方文學的學位,我只是在美國高中和大學,因為英文,語言學課,和學術競賽才學了些西方文學歷史。 所以不免有不足。

中西方的詩詞,都有不少間接的表達方法。 Metaphor, symbolism, personifica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in both Chinese & English literary work.

您舉的羅密歐和茱麗葉的例子就有用間接表達的技巧
原文
O happy dagger, This is thy sheath. There rust and let me die.

喔快樂的匕首,這是你的鞘。 在哪生鏽和讓我死

白話英文版
Oh, good, a knife! My body will be your sheath. Rust inside my body and let me die.

喔,刀子,好! 我身會是你的刀鞘。 鏽在我身體裡和讓我死吧。

茱麗葉用高興的匕首來形容自己想死時發現羅密歐的匕首當時的心情。 然和比喻自己的身體是鞘,流出的血會讓匕首生鏽來隱喻自己會因匕首的刺入,流血而死。

我的感覺,幫一些台灣和大陸的學生修改他們申請美國學校的作文時,我很頭痛的一點是中文文章的寫法非常非常不一樣,拐彎抹角,架構跟我在美國學的作文結構非常不一樣,大大增加修改難度(因為是它們的作文,我希望只改文法,可是他們那種寫法會讓看不習慣的人有可能看不懂想要表達的內容)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