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_Hong wrote:
版上一定很多和我一樣是考聯考出身的人, 聯考好嗎? 它除了立足點公平外, 其它的 我實在對它貶過於褒
教育學生 不是教育他們會考試而已, 但聯考的制度 只是繼續導向學生走那個方向
(恕刪)
說得很好, 教育學生, 絕不是教他們會考試而已, 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工具, 而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
很多人提到聯考很公平, 但實際上它只是維持表面公平, 只是一種考試方式上的公平, 並不是升學方式的公平
實際上它也沒有達到 "立足點" 公平的條件, 因為它無法降低由於社經地位、區域差異、文化差異造成的落差
這些落差不能只看少部分案例, 而是要以整體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來對比才有意義
有人說弱勢地區或是窮人家的小孩只有努力, 就有機會可以上好大學,
但這裡卻忽略了或許這個小孩放在另一個環境成就更高, 或許這個地區原本可以有更多小孩考上
更重要的是聯考很難消除練習效應造成的高學習成果的假象, 考得好的可能不是學得好, 而是過度練習造成的反射反應
很多人也會說現在多元入學, 要補得更多, 窮人家的小孩怎麼辦? 實際過去聯考時代對孩窮人家的小孩更不利
因為練習效應的結果, 有能力的家長, 只要小孩不太差, 送去補習班一年, 反覆密集練習的結果, 也會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窮人家的小孩沒有這樣的資源, 你怎麼知道如果放到一樣的練習條件下, 這些小孩的表現會不會更好?
現在吵得很兇的回復一綱一本, 以及回歸聯考, 實質上也是有能力給小孩更多資源的家長的希望
所謂現在什麼都要補, 補得更兇, 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這些家長在聯考時代一樣會補這麼兇, 一樣會讀遍各個版本參考書
之所以要回復一綱一本, 以及回歸聯考, 只不過這樣比較好掌握要讀哪些, 確定一個準備的範圍
在這個範圍之內, 他們可以用盡所有資源取得最有利的優勢, 實際上並不公平
多元入學或許有不少問題, 但至少它提供了一個彌補這些社會落差的一些管道
例如前陣子爆發的篡改成績的繁星計畫, 實際上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彌補落差方案
它是以學生三年在校成績的前1~2%來, 來作為學生錄取的條件
有些學生在學習弱勢地區表現得很好, 但由於先前學習環境與資源的不足, 他的學習成果放在聯考的標準上比較卻可能不好
但這並不代表這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好, 或是學習態度不佳, 相反的, 他是個很用心的學生, 才能維持三年的好表現
但這樣的努力放在只有考試方式形式上平等的聯考中, 並不一定會顯現出來
繁星計畫會出問題, 主要也是在於私立學校成績封存的問題, 在公立學校成績一旦送出並不能任意刪改, 但私立學校未必受到約束
因此要檢討的是私立學校的學生成績應該也要如公立學校一樣, 成績有一定的輸入及更動期間, 一旦超過就不能再更改
如果到了高三才大幅提高成績, 以符合申請條件,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很容易可以看出蛛絲馬跡的
而在申請人數上, 亦應該採取標準分數, 而不是實際分數的前1~2%來做, 一個學校如果連標準分數的1~2%都有多人就很可疑了
至於學校如果要從高一就開始修改成績, 影響到的也是該校的學生, 這就是學校的良心問題了, 家長應該也會有所質疑, 長期的表現是騙不了人的
而至於像推甄、申請入學的標準, 也有很多人質疑有錢人的小孩比較有機會取得優勢
這是不可否認的, 但也不能否定窮人的小孩也有透過社團活動、校際參與表現來獲得考試以外的升學機會
應該要修正的是申請文件的公正性問題, 例如獎懲、參與社團、擔任幹部、參與競賽等記錄都應加以嚴密封存
其他獲獎或參與服務表現的證明, 也應以一定採計條件限制, 並加強證明的認定標準, 以達到證明與記錄的公正性
除了繁星、推甄、申請入學, 現在的學生也還有兩次學測的機會, 不會失敗一次就重來, 也提供學生更多機會
一試定勝負的聯考雖然公平, 但是在制度上卻有很大的盲點, 學生如果一時表現不如理想, 甚至身體狀況不佳, 難道就沒機會了?
升學考試不比如證照考試或就業考試, 它不是以篩選最優秀的人才或是通過某標準以獲得證明的考試
它是讓學生進入合適的學校的考試, 是以學生為主, 不是站在評審的角度, 以錄取人才
為主的考試
況且, 考試的試題內容有限, 以如此有限的內容檢驗學生是否適合唸大學, 看似公平卻也不公平
因此我認為現行制度由於一直未作深入而全面的檢討, 的確有部分問題
但這些問題應該是要加以加強、修正, 而不是直接推翻再走回頭路
如此數年之間即又大幅變革, 對教育而言真的有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