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 wrote:
那位仁兄的文章從沒中...(恕刪)
沒有中肯的文章大家都閱讀得出來
先入為主的遣詞用字大家也嗅得出來
或許版主的"高捷失敗"一文應改為(失敗的捷運閘道口設計)來的恰當
否則以偏概全的說法似乎太過偏頗也不客觀
畢竟台灣唯一的第2條捷運大家應該鼓勵多於批評
如果出入口通行的效率是捷運功用的唯一,我們似乎可以贊同取經日本的改札口設計
除此之外板主可能不知道台北捷運系統,少數機電系統與車輛設計,與日本JR系統相同,
也都是川崎重工承製,其中當然也包含西門子
不巧的是今年過年為了再次去日本參觀安藤與伊東豐雄的建築去了趟表參道
沿途一路逛從JR新宿出發搭JR山手線至原宿站,又到了趟明治神宮,逛原宿,
在走訪表參道而後到青山,步行至涉谷後來又從東急涉谷駅轉搭東橫線至代官山玩
回程再從代官山駅搭東橫線至涉谷,再轉JR涉谷駅搭山手線回JR新宿
這一來一往的行程既趕也感受到像涉谷區那樣人滿為患的市區,最重要的是地鐵的擁擠
我想說的是日本的地鐵經驗可取但不盡然可完全適用,
畢竟人口結構與民情實在差太多像東京都會建成區是加川崎.橫濱.千葉.琦玉等地,
人口數就已達快2800百萬人口,已經超過我們台灣的總人口數
如果只算東京都轄區人口少說也有1300萬人,這又占了台灣的一半人口
何況版主要比的是只有區區150萬人的高雄及台北市,這樣的數據實在甚差遠的離譜
當然日本的緊湊的步調也許是捷運有效率的因數之一,但台灣人的生活態度不同
衍生出來的都會習慣也就相差甚遠,完全的指責不學習日本那套是失敗的,
這實在是太過頭了點,像Suica高雄的一卡通也可作到南部七縣市共用公車渡輪等交通工具
雖然無法跟日本比擬但台灣的交通通勤系統電子化也作了很大的整合大家應該期待,
另外感應卡還需要touch and go的動作,這也不是最好的效率
應該可以改成無線雷射射頻技術的感應,直接通行接收端就可以對應
根本不需手部的停留感應,但這些技術當然都還需預算及整合的試驗
像高捷的月台門設計,除了防止他人跌落外,最主要是阻絕空調的流失
這樣將可省下幾成因為空調損失所造成的費用,所有地下化的站體才都
以此設計,其實所有的捷運細節設計都是有其道理的,
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捷運在怎麼成功,都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慾
,使用者想當然爾也該退一步想想,捷運,高鐵所帶來的便利已經是有目共睹的
就別再雞蛋裡挑骨頭了,畢竟家鄉的月亮比較圓我想這也是大家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