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有點失敗的高雄捷運

丹尼爾 wrote:
那位仁兄的文章從沒中...(恕刪)


沒有中肯的文章大家都閱讀得出來
先入為主的遣詞用字大家也嗅得出來
或許版主的"高捷失敗"一文應改為(失敗的捷運閘道口設計)來的恰當
否則以偏概全的說法似乎太過偏頗也不客觀
畢竟台灣唯一的第2條捷運大家應該鼓勵多於批評
如果出入口通行的效率是捷運功用的唯一,我們似乎可以贊同取經日本的改札口設計
除此之外板主可能不知道台北捷運系統,少數機電系統與車輛設計,與日本JR系統相同,
也都是川崎重工承製,其中當然也包含西門子

不巧的是今年過年為了再次去日本參觀安藤與伊東豐雄的建築去了趟表參道
沿途一路逛從JR新宿出發搭JR山手線至原宿站,又到了趟明治神宮,逛原宿,
在走訪表參道而後到青山,步行至涉谷後來又從東急涉谷駅轉搭東橫線至代官山玩
回程再從代官山駅搭東橫線至涉谷,再轉JR涉谷駅搭山手線回JR新宿
這一來一往的行程既趕也感受到像涉谷區那樣人滿為患的市區,最重要的是地鐵的擁擠

我想說的是日本的地鐵經驗可取但不盡然可完全適用,
畢竟人口結構與民情實在差太多像東京都會建成區是加川崎.橫濱.千葉.琦玉等地,
人口數就已達快2800百萬人口,已經超過我們台灣的總人口數

如果只算東京都轄區人口少說也有1300萬人,這又占了台灣的一半人口
何況版主要比的是只有區區150萬人的高雄及台北市,這樣的數據實在甚差遠的離譜
當然日本的緊湊的步調也許是捷運有效率的因數之一,但台灣人的生活態度不同
衍生出來的都會習慣也就相差甚遠,完全的指責不學習日本那套是失敗的,
這實在是太過頭了點,像Suica高雄的一卡通也可作到南部七縣市共用公車渡輪等交通工具
雖然無法跟日本比擬但台灣的交通通勤系統電子化也作了很大的整合大家應該期待,

另外感應卡還需要touch and go的動作,這也不是最好的效率
應該可以改成無線雷射射頻技術的感應,直接通行接收端就可以對應
根本不需手部的停留感應,但這些技術當然都還需預算及整合的試驗

像高捷的月台門設計,除了防止他人跌落外,最主要是阻絕空調的流失
這樣將可省下幾成因為空調損失所造成的費用,所有地下化的站體才都
以此設計,其實所有的捷運細節設計都是有其道理的,

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捷運在怎麼成功,都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慾
,使用者想當然爾也該退一步想想,捷運,高鐵所帶來的便利已經是有目共睹的
就別再雞蛋裡挑骨頭了,畢竟家鄉的月亮比較圓我想這也是大家所樂見的






去過日本超多次..
也沒覺得日本地鐵特別好..
更何況日本的地下道還會積水咧..
目前台灣正在進步中..
何必要一直挑剔呢..
是不是應該給點鼓勵..
那些建設的人可是很辛苦的呢..


cerruti007 wrote:
不巧的是今年過年為了再次去日本參觀安藤與伊東豐雄的建築去了趟表參道
沿途一路逛從JR新宿出發搭JR山手線至原宿站,又到了趟明治神宮,逛原宿,
在走訪表參道而後到青山,步行至涉谷後來又從東急涉谷駅轉搭東橫線至代官山玩
回程再從代官山駅搭東橫線至涉谷,再轉JR涉谷駅搭山手線回JR新宿
這一來一往的行程既趕也感受到像涉谷區那樣人滿為患的市區,最重要的是地鐵的擁擠
..(恕刪)

這一段旅程剛好跟我月初時去東京第3天的行程一模一樣耶....
不過這天回飯店後小腿就抽筋了,但是敗到不少好物跟看到許多特色的店舖也值得的說....
既然樓主那麼擔心被閘口夾住...

那不如效法維也納、柏林、赫爾辛基、布魯塞爾的作法....完全不需感應的閘口...頂多一個印進入時間的機器就好了...
這樣就完全不會有夾住的問題....進出也超快的...

(這時...日本就請加油...人家可是高度自制的國家啦...不需要在入口驗票...ps.還是會有逃票啦...)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就適合臺灣嗎?
呵呵...
路難行 行萬里
台北捷運是真的比日本和香港地鐵乾淨多了,我覺得日本跟香港地鐵人太多,而且又不止日本人或香港人,還有各色的外國人,結果全部的體香混在一起之後就是一個怪味....尤其是夏天,這兩個國家我夏天都到過,有些外國人的體香真的是...........不過日本地鐵上面會播一些及時資訊是我覺得台北捷運可以多學學的,例如日本地鐵上會播報野球比賽資訊,這樣搭車的時候也不會太無聊,不過千萬不要學台北公車上面用那個爛爛的bee tv= =,每次都播那些很無聊的廣告和很冷的動畫
我在高雄工作很多年了
樓主的發言內容應是正確的
向日本的捷運學習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初期的問題是難免的
希望大家多給鼓勵囉
QQ MAN
高雄的車廂比台北窄沒錯,但比台北高

窄了快一公尺,高了約十幾二十公分吧

車廂中加了很多扶桿柱,光用看的就很擠

雖然有些人對高雄捷運不表樂觀,不過我覺得開放試乘是很好的政策。因為唯有開放免費試乘才能測試捷運系統的極限在哪邊,從民眾的負面觀感去找尋要改進的地方,然後以最短最有魄力的方式來改善缺點,如此才有做生意的誠意。

雖然小弟我在台北生活,但我很期待高雄捷運能趕快改善諸多缺失,讓高雄捷運成為高雄市脫胎換骨的關鍵,畢竟路再怎麼寬、怎麼大,還是會有運輸瓶頸,唯有透過捷運系統與公路系統的相輔相成,使交通成為都市發展的助力,這樣拼經濟的口號才不會落於嘴炮,哈!
Computer的來臨, 不見得要割捨溫暖的古老打字機... Digital的衝襲, 讓我們更加了解人文的豐富與獨特性。

ID4water wrote:
其他的,我想等到4月後,開始收費時,再評估現有硬體足不足夠,才準啦~~
現在坐免驚的運量太不正常了,天天都爆滿(尤其是假日),蠻誇張的....


這個,在下分享一下:
個人認為這觀念是不正確的喔,
因為雖然是坐免驚,但其實也是壓力測試,
也就是測試它的尖峰運轉能力,
所以該說的缺點還是要說,
日後才知道如何改進。
如果只是用一般正常承載量來看問題,
那會像國道一號一樣,每隔幾年都要拓增車道一次,
反而要花費更多財力物力啊!
howardkuo wrote:
我在高雄工作很多年了
樓主的發言內容應是正確的
向日本的捷運學習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初期的問題是難免的
希望大家多給鼓勵囉...


沒錯,正面的態度給他們鼓勵,以及提出見議,
這樣才會有進步。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