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21222/cc22gaoyuxin/zh-hant/?mcubz=0
美國高中的英語課怎麼上?
要先說的是: 基於成本, 很難要求國內各校比照這種方式.
特別在定分數方面, 以大家斤斤計較數字的個性,
如果沒有統一課綱, 成績比序起來就有得吵.
但基本精神可學習, 如大量閱讀.
定課綱, 分比例是很枝微末節的事, 卻花了大精力去探究,
但定完了, 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成果.
我們教育的涵養, 該改進的東西太多.
簡單節錄上文如下:
1. 分流:
私立高中的英語課和美國大學英語課設置類似,同一等級的課程分成很多專題,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己選。莎士比亞、戰爭文學、存在主義、詩歌和小說寫作……
2. 閱讀一本本經典, 不是課本:
他開始解釋這學期要讀的書: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的主人公其實和《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帶着類似的困惑,都是渴望能夠掙脫身邊生活禁錮的年輕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和《老人與海》一樣,描述的都是主人公為了追尋某物而踏上的遙遠征程;莫里森的《寵兒》則反映和《紫色》類似的社會話題:美國歷史上的黑人在社會歧視下做出的掙扎;《洛麗塔》,他頓了頓,可能是唯一一部比較大的閱讀挑戰,不過——我至今記得他的表情,雙眼微微瞇着,好像單提到小說的名字就把他拉回到了那些令他着迷的詞句間——“太值得一讀了”。
3. 和文字保持一定距離:
美國私立學校的英文教學或許相當於中國高中的“語文課”,不過兩者的形式和內容則天差地別。Deerfield的英語課是由老師帶領的圓桌討論,以整本書作為教學單位,比起就書論書,更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做有鑒別力的讀者,和文字保持一定距離,學會分析各種文學技巧,從自己的立場欣賞或批判作者的寫作手法。
4. 沒有標準答案:
中國的語文課堂以課文為單位,老師習慣指出大綱上列出的詞句,帶領學生按部就班地分析:我記得在北京高中時,老師曾花了半節課的時間為我們講解《孔乙己》的最後一句,應該如何理解“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和“的確”的衝突。所問的問題也大多已經暗示着標準答案的方向,比如:“孔乙己的悲劇反映了當時封建科舉制度怎樣的特徵?”而Dr. Driskill的課堂上則是另一種風景。他常常在每節課開頭隨意問:“那麼,大家對上一周的閱讀感覺如何?”然後靠回椅子里,聽學生七嘴八舌的看法。討論如同前行的船隻,由學生的興趣和臨堂辯論產生的激流推進,而老師僅偶然拋出幾句評論來推動討論,使船隻不至於偏離航道太遠。
5. 培養出真正的興趣:
儘管每次的閱讀只有短短几十頁,課堂上幾十分鐘的討論卻往往不能窮盡其中豐富的內涵。於是,在每周二Dr. Driskill晚上在宿舍值班的時候,我常常造訪,在一棟低年級男生宿舍樓一層的公共客廳里,周圍十四五歲男孩打鬧嬉笑聲中,和他繼續探討課上沒有聊完的話題。
因為文言文的教法和走向根本就錯誤。
回到標題,
當時唐朝做官分成兩派,
一種是通過科舉為官(聯考),另一種是直接門第入仕(類似推甄)。
韓愈的家族是屬於沒落的門第,身分很尷尬,
一方面想享有免試入學,一方面又對目前的既得利益門第不滿。
屬於兩邊都不討好的角色。
韓愈當時好不容易考上了,被派到北大當助理教授,
剛當上助理教授沒多久,還在職場甘苦談版上發問:助理教授的六年條款是真的嗎?
當時科舉實力派和門第背景派鬥的很兇,一直在蓋大樓。
同事問說:愈哥,你要不要表態?
韓愈:我菜鳥我能表態?
同事:老闆交代的,每個人都要,要不你自己跟老闆說。
韓愈:我先發八卦版問問看。
鄉民:不表態以後就黑掉啦。
韓愈害怕被其他酸民噴,只好盡量撿一些大家不敢否定的來寫,
幾乎整篇都是抄的。
譬如開頭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
(發現一句一句這樣寫寫不完,先舉一例,其他網友有興趣可以私信互相討論。)
對手不敢攻擊他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出處都是當時的範本。
你攻擊他,就是在攻擊四書五經懂?
韓愈這個時候還是個菜鳥,怕兩邊都得罪了.
最後還說:哎呀,我這個不是在反對你們誰誰誰,我只是寫給那個李姓工讀生隨便說說而已。
高中生學這個就是怎麼利用資料來源來印證自己的論點。
看一下現在考試跟老師教了些甚麼?
教的爛還不準人家刪,這甚麼道理?
是說,
中國功夫開創的時候超強超威,
然後功夫要創新要改革也被說是欺師滅祖去中國化,
最後被MMA屌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5%93%B2%E5%AD%A6%E7%9A%84%E6%95%B0%E5%AD%A6%E5%8E%9F%E7%90%86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語: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是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的三卷本代表作,成書於1686年。
1687年7月5日該書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發行。[1][2]牛頓本人之後又分別於1713年與1726年進行了兩次修訂。[3]1729年由班傑明·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
故意不用英文寫用拉丁文
就想要讓想批評的看不懂
那會比較差的嗎?
古文,對現代人而言叫「文言文」,連古人自己都很喜愛,
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對於精鍊雋永文章的愛好,
是亙古不變的,古文的粉絲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少過。

因此,就算古文全面退出國文教學課程又如何?古文仍然不會死,
「論語」、「左傳」...成書於將近兩千五百年前...
經過兩千多年都還不死的東西,我不信這幾十年的紛擾能對它造成傷害。
兩千五百年前的世界是甚麼樣的世界?
日本、韓國、越南...仍是部落茹毛飲血,現在西方列強英、法、德、北歐諸國
...充斥著日耳曼蠻族...阿伯人還在沙漠中游牧....
文明只存在於世界某些特定角落...如地中海沿岸、兩河流域、印度北部...
但這些古文將我們與那個古老世界連結起來,
最有趣的是,裡面的遣詞用句,我們現在還在使用....
如「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黃泉」的典故也出自於此。
又「一鼓作氣」出自「曹劌論戰」,論語裡的典故就更少不了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總聽過吧?來自於將近三千年前的詩經。
這些文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在西方也只有聖經舊約可以比擬了,
只有中國保留著這些文化的古老記憶與精髓。
現在「降低古文比例」的議題甚囂塵上,並非訴求全面廢止文言文,
而是認為文言文畢竟在現代已失去實用價值,古文愛好者(粉絲)自己可以日後再選讀
或精進。這也合乎邏輯啊...目前的學生別說古文了,連篇通順的白話文都寫得很吃力,
你強迫他吃下這些經典,也只不過讓他考完試之後再吐回去而已。
即使在古代,懂文言文的也僅限於讀書人,一般的販夫走卒大字不識一個,講得都是大白話,
差別在於當時沒有人要求他們背古文。

古文議題的精義不在於古文佔比,而是我們希望教育出怎樣的人,是僅懂基本生活技能與
常識的平凡人,還是「通才教育」,甚或「菁英教育」。
再回頭來說古文,古文的美在哪裡呢?我認為是「精鍊」。古人寫字在竹簡上,竹簡又笨重
且篇幅又小,勢必用字得錙銖必較,不可能讓你長篇大論...事實上,古文,或說文言文,
已經自己形成一套行文系統與思考模式,古人寫文言文,但絕對不是說文言文,講得其實
也是大白話。我曾經看過古裝歷史劇特意用文言文對話,結果既突兀又彆扭。
當你在海邊或湖畔欣賞著落日,想起...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畫面感多麼強烈!!
古文的美,值得去細細品味。
或許「古文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