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都禾黑 wrote:跤仔無鼻音(恕刪) 呵呵呵...真是從古墓裡挖出來的舊文。現在有「閩南語常用字典」,統一拼音系統,討論起來就方便多了。類似「跤仔」的,還有一個詞彙「跤數」。帶鼻音的「khann-á 」是「坩仔」。
很小(學齡前)的時候在外婆的廟裡聽過廟裡的人說「羅漢咖啊」。國中、高中時聽「puta咖啊」。當時在同學圈意思是裝著像在混黑道的人。還有就是釘完勾枝,打輸的那個會被叫這詞,但還是用「藍糯因仔」、「笨叟因仔」、「puta啦」比較多來形容。真懷念以前的校園暴力的日子,會成群結黨,但遇事不會打群架,會讓雙方當事人用一對一的方式解決,只有在對外來的人才會打群架(甚至是toa堵,拿武器修抬),感覺當混混比較像有肩膀的男人,當時台幫的喜歡穿日式木屐,上面有印著「男子漢」的那種,流行時間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