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大學評鑑 6校27系所未通過 (內容已經有改摟~)

ptx wrote:
我不太懂這是什麼邏輯...(恕刪)




報告?
現在網路資源這麼豐富
報告需要多久?
通識課的考試會很難?

開這麼多書目作啥?
專業類的開一堆有意義嗎?
你能把教授上課用原文書看完
習題跟練習做完就很了不起了.....

難道這是傳說中的不食人間煙火嗎?
通識課是不是爽課
麻煩你去大學隨便抓個人問一下吧....

我不是真理的學生,是淡水另外一間學校畢業的學生
幾年前去真理旁聽過一些課,分享一下感想
這間學校感覺上是搞小本經營
就硬體上,來看它們的視聽教室是一般教室加4台電視機
籃球場沒有燈,操場沒有舖PU
聽我朋友說這間學校插大很好考,有些同學成績差被退學
考一考又去讀了
不過同樣是外文系,真理比較便宜

從師資及設備來看,加上真理前幾年曾鬧出一些負面新聞
我覺得評審委員多少有些先入為主的觀念
如同我當初讀書時很多海歸教授看不起真理的同業一樣

不過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從畢業學校來看
同樣都是淡水畢業,我真理的同學薪水就比我高
郭董也只有五專畢業
這次衝擊真的很大,讓我沒有面子面對朋友。
真想辦休學轉學到其他學校。

說真的當時插大讀真理真的很失望。
學校設備真的很差,教室都沒有冷氣。
這件事反映給學校回覆是,因為教室設計良好,通風性佳。
但事實並沒有,夏天上課熱得要死。
反而行政單位,碩士班專屬教室才裝冷氣。

至於通識學分我也感覺很多。畢業學分占了1/3以上將竟到1/2。
一樣課程在專科是大學兩倍學分、時數,而且專業課程成少之又少。
師資部分一位專任老師兼任好幾個不同領域課程。

令人惋惜一件事,我們學校系上不知檢討。
把事件扯到畢業校友少,這個理由有點說不通。
身為真理學生對學校說出這些話感到羞恥。
很不得趕怪轉學。

通識課原則上都是屬於比較入門, 而且生活性大於專業性的課程, 難度通常也較低

例如一樣是化學, 選修開的是有機化學, 到通識就變成生活化學了

而且一般來說, 通識都是開放給外系的, 通常是由通識中心協調各系開課, 本系就算修了也一樣不採計學分

所以通識學分高達52個的確跟一般的概念不一樣, 也很少把共同必修放到通識中

例如共同必修可能會有古典文學或唐宋詩詞可以選, 但應該不會有網路小說導論這種輕鬆的課名
最近的大學評鑑有淘汰不合格學校系所的意味在,直接的原因在前一陣子被廣泛討論的大學生素質下降問題。

但是說坦白的,現在的作法其實也與問題本質無關...

先講一件事,說真的,有啥好靠評鑑來淘汰學校的,十年後不想淘汰也沒辦法,每年就學的新生是逐年遞減...
根據現在的中學生人數,十年後肯定會有一半以上的學校要關門,恐怕0分都招不到學生。

透過評鑑來對學校施壓,改善教學品質與強化對學生的要求,多少還是有點意義在,這是任何時候都該做的...
但我要說的是,很多人都很難客觀的比較在時間上有落差的事物...這邊要說的就是教育與學生素質...
因為需求與供給的環境條件不同,硬是認為四五年級生的素質較佳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工作環境對知識水平需求也隨著時間在變化,...如果能把學生的有形的表現與無形的態度都做過調查...我相信它的分佈應該還是一如以往...
但因為受教育的人多了,相對的很多以往被掩蓋的問題便浮現了。

當然我不是反對做評鑑與推動教育改革...我只是認為一般概念裡,學生素質不如以往的想法是有問題的。
-----------------------------------------------------------------------------------------------------------------
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錯誤的辦學策略。產業環境在改變,很多學系其實都被迫面臨轉型甚至是失去舞台
的窘境,但是顯然的很多學校辦學並不在意這些,在大學自主的前提下,教育部也不願太過干涉校務發展...
結果就是出現嚴重的人才供給需求的落差...要人的找不到人、要工作的找不到工作...
請問一下,真理大學以前叫什麼名子?
m91 wrote:
請問一下,真理大學以...(恕刪)


在我那個時代叫做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的樣子
聽說改制為大學時曾考慮過很多校名
最後定案為真理大學
其實從最近幾年教育當局的做法
大致可以發現幾個怪現象:
1.廣開大學院校,各式學院就地升天
2.資源,計畫傻傻分不清.....之前的百億頂尖大學計畫...
恕我直言,拿錢給學校跟肉包子打狗很像,沒有好的執行分配,學校拿了錢也是亂蓋亂花
3.最後弄個大學評鑑出來表示教育當局也是有監管,會評鑑警告他們認為表現不佳的系所

看得出來,這幾年教育當局
對培育加強頂尖大學沒信心
對輔導成長一般大學沒能力
最後隨便搞個評鑑說明一下

講難聽點
這種做法就是到處設大學
然後弄個評鑑,覺得不好的去掉
試個成千上萬次之後
總會冒個好的出來
然後再說這間好大學是我的成果

跟做白老鼠實驗很像
遺憾的是好大學的經驗往往難以複製
死掉的白老鼠性命也無法再挽回
不教而殺謂之虐
教育當局實驗做得開心
人生經驗還不足就莫名其妙被政府貼上標籤的大學生以後該怎麼辦呢?
(即便當年郭董念中國海專時,中國海專雖然本來就不是好學校
但也沒有直接被政府指名是"不及格"的學校吧?)

期望政府及教育當局多想想自己的"地位"及"發言份量"
以後執行相關政策更為謹慎,
人民比較想看到好的成果,而不是政府評鑑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
台灣大學實在太多了..篩選本來就是應該要做的,有比較就有高低之分~
我想說的是,評鑑這件事可是很花時間的,評鑑委員也不是隨便找的,今天你去評人家學校,到時候也有可能換別人來評你的學校,要是真的有利益交換手下留情,通通都寫通過就好了,哪裡要評鑑委員一個一個寫報告,兩百多個系所整理起來的檔案還蠻龐大的,光是跟學校、教育部公文來往就要用掉成打的公文夾。

另外評鑑也不是讓教育部拿來「警告」大學用的,你知道很多明顯就是很差的學校,背後都有立委等撐腰,你想動它,教育部那些人馬上被叫去立法院罰站,評鑑中心那邊這次的公布時間原本也不是24號,據了解還不是要等立法院休會。要不整天叫你去備詢,早上9:00打去叫人家10:00去立法院問,這像話嗎?所以想想人家是不是認真在做吧!

評鑑並沒有分數,所以基本立意是希望系所自己跟自己比,為學生設想而改進,至於學校怎麼會去開了一大堆系所來賺錢,這就問教育部吧。搞不好他們也是兩手一攤,嘴巴不能講,心裡也是想說「那你們去問立法委員啊」,要不台鐵之前一天到晚改時刻表,新增一大堆聽都沒聽過的站就為了選民服務。

所以你說評鑑之後,那些申訴之後還是不合格的怎辦呢?真的會退場嗎?學生可以讓他上完四年畢業,那老師呢?要放到那邊去?這些學校的董事不乏「有力人士」,搞到後來有沒有不了了之的可能?

評鑑只是教育政策的一種,如果主事者沒辦法有其他的配套措施,那也只能讓大家看看誰比較爛而已,看完了能怎樣?

--以下是廢話--

該評鑑中心也要推出可客製化的大學排名系統,讓大學生可以自己調整有興趣的權重來排列出他理想中的大學,並可細分到學院、系、所。一兩年內就會上線,權重也許可以包含唸書以外的指標,比方說交通、生活的便利性之類的。如果各位對這個有興趣或有建議,也可以寫信去給他們知道。

弟以前在外商公司也曾擔一陣子篩選新人的工作,老實講我們在那些人力銀行的資料庫撈資料的時候,一定都只有篩傳統國立大學,了不起多加北科和台科,不是輕視私校,而是光國立大學就太多人了。考慮時間成本,當然先從國立下手,我是覺得現在考大學真的比十年前容易許多,若經濟上允許的話,第一次考不好,看是要先念再轉學或者重考,不要在那些聽起來就是阿哩不答的學校浪費時間。不然第一份工作找起來會很辛苦,除非你對那些替代性高的工作有興趣…或者一些小公司。台灣現在經濟也不是挺好的,職缺寧可空在那邊等對的人,也很少會隨便找個堪用的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