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絲. wrote:
我買了這本書,目前把中國的部分大概看過,對於中國的未來,大致認同作者的觀點。
不過,很多經濟學家都有類似的中國崩壞論,其中的一個論點都是"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只是靠大量的資本跟勞動力的投入,而非個人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會這樣的原因就是其政黨專制對於創意跟個人成長的牽制(中國每人製造業貢獻七千美金,美國僅900萬的製造業人口卻一人創造出17萬美金的產能)
不過,中國企業跟人力,創造不了創新這點,是真的嗎?
阿里巴巴應該是現在中國最猛的公司,之前上市的市值也極高,不曉得從阿里巴巴身上有沒有看到什麼獨創的創意?還是它真的只是ebay的山寨?而支付寶就是paypal的翻版... 
目前我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主要是其瞭解中國市場而來的高度因應能力,似乎還談不上什麼破壞性創新,歐美的電子商務用的也還是paypal
不錯啊。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一天看一些,久久也就看完了。我個人也是認同此書看法,所以引用了此書數次。
關於“中國企業跟人力,創造不了創新這點”我認為傳統東方文化的科舉考試乃至台灣的聯考,教改,以及中國大陸(大學入學考試)的高考,均著重於記憶。只有極少數有辦法跳出背誦的窠臼。其他絕大多數學生的創意均被扼殺。這些考試挑選出精英們大多在十幾到二十幾歲時到達這個(擠入金牌大學、科系窄門)人生的巔峰。之後努力的程度比起準備聯考那幾年大有不如。(常說“想當年”的人大多今不如昔。)
而創新是有風險的,成功者寥寥無幾。把創意成功地推廣成劃時代地創新前可能有無數次的失敗。東方社會對有失敗前例的人不很友善。日本當前首相安培回鍋再任首相是鮮少地失敗後東山再起的特例。當享有大多數資源的精英們衡量“成功的果實與失敗的苦果”後,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創業,推廣其創意。
而其他選擇創業的人也多著重代工(OEM)。台積電及鴻海均不從事創新式研發,其所謂研發只是想辦法找出更快速、廉價地方式做出他人已經做好的產品。中國大陸網路服務業者百度、阿里巴巴也是一般。這些企業也多受政府保護及箝制,搞好政商關係,擁護政府領導是第一要務,不會認為有創新的必要。
最新的一個證明是中國最近幾年暴增地新專利申請案。在2010年時中國的專利申請案數與美國、日本相當。美國、日本的專利申請案數近幾年來維持不變,但中國專利申請案數在2013年時暴增了一倍有餘。粗看之下、似乎三年內中國倍增其創新,但細看之下,這些增加的專利申請大多都是擁護中國政府12-5政策鼓勵創新而申請。鮮少中國企業同步在世界申請專利(5%)。比起申請海外專利的成本,其他95%專利的商業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就像教授為了升等而衝論文數、引用數發表的論文,不但沒有價值,還很有可能造成假造論文歪風(如台灣前教育部長及日本幹細胞研究小組),為了配合政府政策而推出的專利案,實在沒有價值。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其變寧唯一紀、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