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東方人的葬禮滿吵的....

東方葬禮只有台灣最吵了。

日本、韓國=大家都穿黑衣,告別式懷念親人,吃吃東西,結束。
基督教葬禮=瞻仰儀容,對往生者說說話,蓋棺火化。

台灣=我參加過豪華道教、。 簡單道教、彿教

豪華道教=道行高師公念經,辣妹歌舞爬棺(往生者喜歡),白女一次哭足4小時接力,紙紮祭品燒5車(辣妹、電子產品、飛機、花園庭院、帝寶),冥紙5車(好幾兆),出巡有儀隊奏樂(搞的像嘉年華),休息時間還有Buffet可以吃。

心得=一點也不悲傷,反而很歡樂,有吃有喝還有歌舞看。(白女真的很會哭,還用擴音放送,吵吵吵)

簡單彿教=師父念經好幾天、每天師父道行越來越高、火化結束。 心得=很安靜
簡單道教=師公念經、燒紙扎品、冥紙錢、無孝女、簡單奏樂走100m、火化、告別式鞠躬放骨灰、結束。
心得=有時候會很吵,但是省略很多複雜儀式,幾天就結束了。



肥豬人 wrote:
東方信仰...有輪迴來世觀念,所以要做一些法事(積功德,消業障之類的...)來確保下去可以少受點罪,或是來世可以好過.(可是科學無法證實)


問題就是在這
我們無法證實過世後的世界是怎樣的
所以就只能依循著傳統
搞不好銀紙燒一燒真的能收到
這樣你要不要燒
外星人都可能存在了
一個與陽世相對的陰世也是大有可能存在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道教在弄些儀式還要用大剌叭,搞得家屬都快耳聾了。
還是佛教念念經就好,莊嚴又安靜多了。
因為台灣的喪禮是要做給親戚朋友街坊鄰居看的...
習俗的行程不是三天兩天,以現代人講求效率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喪葬禮俗當然會覺得有點多餘,除了做給外人看,也是晚輩表達對長輩的思念,隨著世代的更替已經盡量簡化,但這也是我們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就像我們在看他們的萬聖節一樣,如果以務實角度來看,萬聖節擾不擾人?
習俗的東西原本就沒有對錯,在兩性版也很多人問需不需要拍婚紗,這也是中國人被西方影響的結果,搞得不拍婚紗就不能結婚一樣,婚紗=感情?我相信不會有人同意吧!但這就是習俗,放開心胸,用不同的觀點來觀察我們的社會在處理每件事情的時候有哪些特殊習慣,就像我們會出國去看潑水節、鬥牛一樣,沒有一件事情是必要的,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過重點是,不要干擾到鄰居的生活,萬一真的會影響到,打個招呼,相信多數善良的同胞們都會接受的。

千年之夢 wrote:
難道東方人身上的罪會比西方人的重?西方人不用這些也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獄.....(恕刪)


西方我記得叫末日審判跟原罪

西方人是每個人都帶罪出生 此生看對上帝的信仰跟禮讚來清洗 死亡只是休息 等待最後的判決
會下地獄是受到魔鬼引誘做出違反聖經教義的事 否則一般人都是到天堂等待末日來臨

西方人不用這些也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獄是因為西方人基本上都是上天堂等待上帝發落
上帝的最後審判比台灣法院還會拖 不過上帝審判發落時也就是全地球人類GG的時候

東方人要看宗教

道教之類的才會有那種可以透過儀式(有點像賄絡)來減輕此生的罪惡
佛教比較沒有這種想法 不過倒是有透過念誦經文來做類似祈福的動作
我也無法接受孝女白琴那種的,但東方真的只有台灣葬禮最吵,像日本就蠻安靜的

笨蛋最愛亂七八糟 wrote:
很安靜 很平和 在國外參加過幾場, 大約就是大家慢慢集合後 互相問候 正式開始後神父說些話 然後大家依序上前對往生者致意(棺蓋未蓋) 然後幾個人上前說些話 入葬(或火葬)後就散了 ...(恕刪)



這才叫安息
喪禮是做給活人看的
對死人一點意義都沒有
想到一篇文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03519&page=6&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出殯

論語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歿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這是儒家的禮制,但台灣受道教、佛教的影響,和陰陽家、地理師之種種說法,使台灣的喪祭之禮更形複雜。就以出殯(發引)為例,抬棺者從4人至36人分兩班輪流抬至墓地,其行列順序有(1)全豬全羊(2人抬)(2)開路神(紙製,驅魔用)(3)放銀紙(意即付沿途之買路錢,兼以清秡)(4)草龍(稻草紮的火把,以照亮往陰間之路)(5)銘旗(書故人之名的白旗)(6)孝燈(一對,上書如「大父三代」或「大母三代」等)(7)吉燈(白紙紅字,寫發祥地或「百子千孫」)(8)大鼓吹或稱大節(9)五彩旗(紅、淺黃、白、黃、麻布旗共五對)(10)地理師(坐兩人抬轎)(11)銘旌(女婿、孫婿所送)(12)督旌(掌銘旌者,坐兩人轎)(13)禮生轎(14)大牌執事(執「祀后土官」之木牌)等等。這些繁複的行列,以後漸漸簡化。圖為轉柩、旋官後等候絞棺;靈柩上為華麗之棺罩。


圖為豪華的出殯行列,棺木上有樓閣般的棺罩,棺木由16人抬。三輪車中分別有道士、地理師和點主官等。三輪車旁是一老一少的小樂隊大人吹嗩吶,小女孩打鼓,最前面還有大樂隊。圖左為日治時期沿用至光復後的座地式直立郵筒。直至目前為止,僅剩台北平溪尚有一支直立式郵筒仍在使用中。


出殯,台語一般稱為出山、發引。出殯前,一般要先將臨終之人搬至正廳或大廳,稱為『搬鋪』或『徙鋪(台語音sua.po)』;臨終者自知不久人世,就分手尾錢,將積蓄分給子孫;既逝,則供腳尾飯,在一碗飯的中央放一個水煮蛋,並插一雙筷子,然後在腳尾燒銀紙,稱『腳尾紙』,作為至陰間所需之買路錢;同時,家屬要披頭散髮、跣足,男眷站床東,女在西,放聲大哭,聞訃趕來的出嫁女兒,在娘家附近的路頭,也要放聲大哭、爬行入家門,稱『哭路頭』;為了向上天禀報死訊,還要在屍前焚燒裝滿銀紙的紙製小轎,稱『過小轎』;在屍體體溫散去之前,最怕貓接近,據說貓具靈性,若跳過屍體,屍體會直立抱人或其他屍旁物件,所以家屬必須徹夜守靈,稱『守鋪』,萬一屍體被貓跳過而直立起來,就用秤桿或手杖讓它抱住,它自然會躺下;接著報外祖、發喪(發訃聞)。


圖為台南市的一個出殯行列,從美侖美奐的棺罩和抬棺人數,可知這大約是中上人家的喪事。在約300年前,我們祖先移民台灣時,因朝廷不准他攜眷同行,一旦客死台灣,就如《諸羅縣志》所說:『裹鹿革以為棺兮,倩蝶衣以為紙,傷哉』。康熙55(1716)年,台灣府治(今台南市)在大南門外,建大眾壇,弔無祀之孤魂,右方造萬緣堂,寄貯無依之遺骸,又造同歸所,以瘞埋枯骨,此為台灣義塚之起源。此後官方與民間善心人士,都集資設置義塚,以安葬死者。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擴建南郊(大南門外)塚域,新設義塚殯舍,在其自撰之碑記中云:『生則為之謀其衣食之源,死則為之安其體魄之所,所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者,此也』。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捐銀四千,共募得十萬圓,購置田園厝屋,以租息支應殮葬、義塚事宜,俾擴充同井存恤之義。由喪葬一事,可知先民渡海來台開闢新天地之危難艱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