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u wrote:
這點說起來也有點奇怪.
從我小時候到現在,身邊的同學等等,印象中就只有一個人的爸爸在紙漿廠工作。
其他人都沒在那些工廠上班,不過我當然不會每個人都去問啦...
早年大理石工業真的很盛行,都把花蓮的自然資源拿去賣錢了。
我有個鄰居大約三十年前就是做大理石生意的,早就噱翻舉家遷去澳洲囉....
那時常在街上就能看到大卡車載著大塊的石頭跑來跑去,吉安附近到處都有大理石加工廠,路邊就有大理石碎片可以撿。
我不明白為什麼當年我們只能靠擷取有限的天然資源去賺外國人的錢。
但是我想,現在不應該再有這樣的選項了吧,難道我們只能靠賣祖產(天然資源)活下去嗎?
那樣的話,又能吃多久?大理石工業現在不就幾乎都沒了....
呵呵~~您也提到了30年前麻! 30年前的狀況就跟現在的狀況是一樣的,只不過角色對換了
因該是在更早,當時大理石藝品(藝品類我比較熟析點)或是加工品,原本訂單都下在歐洲,
像是義大利就是產大理石藝品材料很有名的,義大利在該行業也具有相當高的技術,當他們
的各項成本隨著經濟發展開始往上攀高的時候,碰巧台灣剛好工業起步,也有了初步的技術
當時的政府甚至鼓勵家庭即工廠,造就了花蓮許多的加工工場,還有另一點就是台灣所開採
出來的大理石品質並不輸給其他國家,還有其他具有特色的蛇紋石、貝殼化石(紅石)等等
仗著政府支持、人工便宜,搶了部分訂單之後,台灣的大理石業也能算是在國際上佔有一點位置
30年後~台灣的環保意識抬頭,大家都必須要花成本降低污染,降噪音、防止塵害、廢水要沉澱處裡
廢棄料的管制,人工的上漲、礦區的限制(話說我們開採的量遠低於水泥場採掉的)、對岸阿共仔給的優惠
,礦源硬是比台灣大的多,不走嗎?! 每年同業公會辦的考察,對岸的一指就是一座山的曠,這10年內帶著
技術出走的已經不知道多少了
不知道這樣的解答您滿意嗎??
您真的不明白?! 不妨想想您加的油是哪來的囉! 您開的車子原料哪裡來?! 天然資源有限的開採後經加工過後
產生的經濟價值,不是用一顆石頭一噸、一頓鐵礦賣你多少去衡量

東部的工業跟西部工業差異很大,發展上也有所不同,小弟是有幸剛好經過了這一段有趣的歷史
至今我們仍然經營著大理石藝品的生產,貝殼化石的停產讓這些藝術品少了些變化(好加在存了10年的量)
拼不過對岸的量只好拼質! 還得兼顧環保,但還是很讓我們自豪的是台灣的石頭做出來的藝品還是很優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