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 wrote:
文士為什麼不能成為歷史的主角?
極致的經詞歌賦,價值一定不及嚴謹的辯論或是經世科學?
還是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REI大 的觀點我不能說不贊同,我只是說明,在我們現行的文史教育體制裡面,或是古代中國的觀念裏面,對於邏輯與經世科學的忽略,並非要強調英數理化的重要。
這樣說稍嫌籠統,我前些日子讀到杜正勝的醫療史,不論杜正勝在政治上的評價如何,我倒是對於他整理的東西很有興趣,也對他提出的問題進行思索。我很遺憾的發現,這樣重要的對於自身文化的理解,沒有在三級學校的歷史裡面呈現。
問題不只在醫療史方面,以『煤都』這樣的問題來說,三級學校裡面學到的歷史如果有更多有關於不同時期『煤都』變遷的原因,或是不同時期能源政策變化的原因探討。地理學到的如果不是背誦『煤都』這種事,而是去理解一個地方產煤,對於附近的城市人文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國文如果不只是學詩詞歌賦,而增加更多『鹽鐵論』的內容,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學習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法作精微的討論。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如果來念韓非鬼谷,而不是搞老莊孔孟,我一定舉起身上所有能舉的器官支持他)
再重申一次,我只是覺得我們給孩子的文史地理教育,如果只著重在這些背誦類而且不知所謂的『煤都』『鐵都』上面,那是不對的,文史地理教育應該可以給更多對腦子更有好處的貢獻。這與純文學的教育是可以併行,而且跟英數理化是沒有很大關係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