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9031 wrote:
大家好,下面是我的看法~
將這整件事切割成A(鞋子交易)、B(換錢)、C(找錢)、D(還錢)四個事件,
配合現金流、利潤的觀點來看:
年輕人 鞋店 鄰居
A +21 +50
-15
-6
B -50
+50 +50
-50
C +29 -29
D
-50 -50
+50
Sum +50 -50 0
在A事件中,鞋店收到了$50,這時還未被發現是假鈔。對鞋店來說,現金流+$50。
因為年輕人可以將鞋子於市場上拋售,所以鞋子的價值是$21。(假設了年輕人的賣價可以等於鞋店的賣價)。對鞋店來說,生產的成本是$15,但此交易應賺$6卻未賺,是損失。
在B事件中,用年輕人的假$50換真$50。鞋店先將$50交給鄰居,鄰居再將$50交給鞋店。
這個時候,年輕人的假$50還未被發現。
在C事件中,找給年輕人$29,所以鞋店現金減少$29。
在D事件中,鄰居發現年輕人的$50是假鈔(-$50),然後鞋店才需要退還$50。
因為退還鄰居$50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為了回答「鞋店損失多少錢」的問題,不需要再對「鞋店究竟該不該聽信鄰居的話而退還$50」的議題再做調整。
整體來說,鞋店損失了$50。
如果認為鞋店原本應賺得而未賺得的利潤不應該納入(和年輕人拋售鞋子的價格無關),那麼鞋店就只損失$44。
鞋店損失從$94掉到$44的關鍵就是: 假鈔被發現的時間點
用事後的角度看,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年輕人的$50是假鈔,那麼所有鞋店跟鄰居的交易就等於一個資金融通的行為。一來一往,不計利息下,鞋店不會因為資金融通而有額外的損失。
謝謝大家~
我也覺得這種算法是最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