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肉,但是動物有品種的不同
一樣是肉,宰殺的方式不同
一樣是肉,部位切割的方式不同
一樣是肉,賣出去以前的保鮮方式不同
一樣是肉,料理的過程不同
一樣是肉,加的調味料品質不同
so on and so on...
你會發現,在外鄉,要複製一個家鄉的口味
是多麼的困難...
因為打從動物的品種就不同了
一路到你手上的處理方式也都不同
一旦中間有什麼不夠謹慎的,口味就變了
到了國外,尤其是歐美,上面幾乎都與中式料理不同標準、不同邏輯
然後你會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對吃的每一步,標準是那麼高
導致即使是便宜的食物(小吃),裡面都有很多學問。
但因為是普遍要求,所以前面那一段不被視為特殊處理,所以索價也貴不起來了。
但台灣對吃的那些小地方的計較,到了國外,都要特殊管道、要求才有可能達到
你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例如公豬要閹,殺雞要放血
這在國外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可能你沒聞過沒閹過的公豬肉吧,
吃過沒放血的雞嗎?
遇過整隻雞放進去燉都不會有香味的雞嗎?
這在歐美都是常態。
此外,以平均來說
歐美的在地小吃,質跟量很少拼得過台灣的,
華人對吃就是比較有天份,就像義大利人普遍對藝術比較有天份
你口中說得那些料理要好吃,在歐美、日本一樣很貴
至於台灣的料理,追究其根源,當然都是從中國那裡修改而來的
但台灣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不同省份的人,帶了各自的家鄉菜
當場長時間就近互相切磋、交流,同時就地取材(以前一個眷村社區有幾個省份的人呢?)
大熔爐的環境,刺激彼此的截長補短
而台南小吃也在當地演化了許久
這些都已小有成果
小吃要好,也要有大量優良食材的供應,搭上普遍高水準的口味調製
如果優良食材不夠大量,烹飪的普遍水準不高
那好吃的食物,成本就會高了,那就不再是「小吃」
--
至於您說的那位外國朋友
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總有例外吧
倒是我認是幾個外國朋友,實際去過台灣後,對於台灣吃的多元與平均水準,倒是嘖嘖稱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