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phill wrote:
日本與美國都是一線的先進國家,月收入至少3萬~8萬美金,
一線?什麼叫一線?
活在東京比在台北還累的,請比比房租吧,物價更是不用說。
你知道在紐約領個7~8萬美元的年薪,能存的錢並不比在鄉下州賺個4~5萬美元還多嗎?
stanphill wrote:
台灣人比他們辛苦太多了(年青人22K---政府給的,寒酸不?)。
別把日本想太好,他們是派遣制度的發源地。
等你了解日本的這些勞工處境,在來評評日本有沒有比台灣好。
東電的派遣勞工,那些辛酸故事,在日本那邊已經吵很久了。
stanphill wrote:
台灣的社福,政府實際上根本不在意,連人民生活都沒在顧了,還會管到社褔???(健保不是社福!)
健保當然是社會福利。頭一次聽到有人認為社會保險不是福利的……
社會福利的定義是政府直接發放的現金、或是提供的服務(含物品)、以及社會保險給付。
stanphill wrote:
公共托育政策,這肯定沒用啦,生的人還是少,新生兒的量衝不高,少子化依舊!!
你太小看福利服務的影響了,現在生的少,是因為比以前更注重育兒品質,而且在沒有公共服務的環境下,完全是用貨幣來計養育成本。在薪水不漲的年代,當然沒人想生。但是如果有了這些服務,大家會減少直接用貨幣來計價育兒成本,再加上媽媽可以兼顧工作和養育,所以提升生育意願是可以預料的結果。
還有,這些福利實施辦法,民間組織早就規劃好了,只差政府願不願意配合而已。我想2012以後的機會很大。興辨公共托育政府所負擔的費用遠比目前的育兒津貼和幼兒教育補助還少得多,但成效卻大上一百倍。這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這個現象。更不用說法國、比利時、和北歐的成功實例。
stanphill wrote:
負向機制,根本沒建立(奢侈稅是騙票用,離正義可遠了。),
這裡的負向迴饋,是指價值觀的改變,在這裡是指愈來愈多人選擇租房而非買房。
我認為房市最好不要用課稅的方式來擋,畢竟稅收還是會轉嫁給一般大眾。
應該要透明化,但在台灣似乎不太可行。
opelisc2000 wrote:
看下面這新聞片段,你就知道台灣M型上端的無良到何程度?(這與政治無關,只是舉例)
比較可怕的是,建商和富人沒有明確公開房市的交易價格。
怎個漲法,局外人都沒譜的。
不過可預料的是下場一定很慘,房市不可能只漲不跌。
話說回來,買房並不是一件好投資 (對於中產階級而言)。
股市更糟… (題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