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我考了4次大學,第一次考第三類組,總分390,沒學校唸第二次考第四類組,總分320,沒學校唸第三次考第二類組,總分280,沒學校唸第四次考第一類組,總分420,沒學校唸最後去考三專,總分460(六科,歷史地理加起來100分;其他四科加起來360分),只能上世新最後一個志願--圖書館科....真是早生了15年....
水昆兄 wrote:非常贊成!當初那些主...(恕刪) 這應該跟個人的背景有有關係吧.例如:大王成績都是TOP.有機會進入第一志願.但是他卻熱衷於服裝設計.之後他把目標放在設計方面.你想想在台灣10個家庭,也許只有1個支持他讀設計.其他都push進入第一志願.這是觀念問題吧.
其實我個人覺得是無差耶..就算是100%,也是無差。畢竟這樣只會讓業界更會用碩士等級或是在台灣排名很前面的大學生。反之只會造成中下層大學生的機會變的更少。當然囉,還是老話一句,工作還是要看你的認真和用心。
個人是覺得媒體炒這個數字其實很沒意義,光看數字根本不能代表什麼,90%是「錄取率」,並不是「就讀率」,扣除不去學校報到而轉到補習班的人,這個數字要掉多少?如果真的是人人都去就讀,哪還會有學校科系有招生不足的問題?錄取率高其實只代表學生可以選擇的範圍和機會變多變高,但和日後的競爭力根本沒什麼關係,就算不是大學混四年,但是如果念大學期間不知道怎麼累積自己的實力,就算台大畢業出來的學生競爭力也不見得會比二技的畢業生強!
弟今年考在職專班並不是新鮮人,也工作一段時間了,且不會遇到用學歷看薪水的狀況以下是心得:為什麼要考....被逼的,因為大學生滿街都是為什麼要讀研究所....不知道讀出來能做什麼....不知道我相信95%跟我一起去考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又重當一次『考試機器』
我想"人本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學了一堆,沒有真正的吸收,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想當初,我專科剛畢業時,要考技術學院,那時錄取率才3~4%,要考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相當於現在台大一樣,更是難如登天,好幾萬人考才錄取200個吧!而現在隨便都能上大學了,不只國文,英文,數學,各種素質都降低了,雖然是大學學歷,說不定還比不上十年前高中專科畢業的人,看了現在的教育,實在令我擔心,這樣子的教育並沒有達到真正的要求如果要降低進入大學的門檻,至少也該在畢業之前提升好學生的素質,就像工廠生產一樣,即使原料普通,至少產出來的品質要達到水準,不然這樣的競爭力,怎麼跟對岸的大陸比,至少人家能夠出頭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他們有十三億左右的人口,我們是以一比六十五來看!教育當局應該嚴加督導大學的品質!不要讓很多學校變成學店!
湯瑪斯 wrote:我那個時代,錄取率才...(恕刪) 17% 很高...不錯拉想到那個時候五專畢業考插大二....因為是個別招考所以要征戰全省....除了報名費以外....車錢住宿都是一大花費......連續趕場一兩個月....跟現在的流浪教師差不多....熱門學校與科系幾乎都是 好幾百人取個位數的錄取率......還記得當初專四開始補習插大考試微積分老師說了幾句玩笑話但卻影響我很多......... 誰叫你們活該想念五專.......... 這題不會的話就拿不到八十分....別想插進大學了.....這個社會還是需要基層勞力........ 考不上就去當大頭兵....女朋友就會跟那些高中升上大學的大一大二的學生跑了.......... 這個體制是不公平的...你們只能生氣...只能認命......------------------------------還記得去考某私立大學 東X大學.....考國文一科居然給我出改錯字......就是小學的改錯字....只是題目內容是古文.....偉大的教育部....你真的很看得起這些可憐的技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