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斯的天空 wrote:
其實"因果"的觀念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舉例來說 : 如果我們將人生分成三個階段"青年、中年、老年",如果 "青年時期的我" 整日過渾渾噩噩、每天虛度光陰不在自己專業,及設定目標督促自己努力。那勢必 "中年時期的我" 就會有比較大的機會找不到工作或三餐不濟的情形。
其實這就是因果的縮影,"青年時期"造下的因,而"中年時期的我"就要承受這果報。 相對的,如果 "中年時期的我"還是不覺悟,那"老年時期的我"有較大的機會會更悲慘。
或許,有人會說上面的例子又不是絕對。關於這點我也認同,其實因為"善果、惡報"要現前都是要 "因緣具足"。所謂 "因緣具足",舉例來說 : 一個人甲,從偷東西開始、到販毒、最後還殺人。其實甲的這些作為都是在具足他的惡果,所以甲到後來一定會有惡報,這是無庸置疑的。
那相對的我們要有"善果" 不是整日坐在椅子上等待 "善果" 就會現前了。我們還是要針對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去盡一切的努力,在過程中盡量與人結善。這樣具足"善果"所有條件都達成了,"善果"才可能會現前。或許又會有人說"這樣做又不一定有善報",這就見人見智了。"善果"有可能在你這目標上沒有現前,但有可能會再你異想不到的地方"萌芽"。
總之,我個人是傾向有因果報應的。至少有這樣的觀念會在我心中加上一把道德的尺,進而約束我個人的一些作為。以上為純粹分享,不是在說教。
(恕刪)
+1
的確如此。
不談宗教,以較科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常常為惡的人,他的心理比較可能是有問題的,常常看不慣別人,
常常自以為是,所以他常常找別人麻煩的結果,也就是他常常很不順,常常遇到麻煩,命運坎坷。
這是觀察某人行為模式的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