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lin wrote:難道cnn的預報 是來自未來科技嗎?到底是誰說只是虛胖颱風的...(恕刪) 我記得一開始CNN的預報颱風是不會登陸台灣的所以CNN不見得就比較準事後諸葛當然可以這麼說如果把以前的颱風資料拿出來看不見得是如此
lu-yi wrote:我支持樓主的論調~一...(恕刪) 這次只有台灣的氣象局預測出颱風會登陸, 日本和美國的都認為會往北掠過, 雨量的部分台灣預測最大是1000mm, cnn預測最大也是1000mm, 我實在不知還要氣象局去跟誰要資料增加準確度???去看看同時期的日本南部也是因颱風淹大水, 人家靠的是良好的水利建設加災後救援體系來彌補不幸
對國科會的追風計畫有疑問可以看一下這篇......轉自PTT作者 duduwu我曾經是追風計畫裡面的系統工程師說起來很好聽,簡單得說就是做苦工的必須常常擔任追風計畫飛行時的系統架設加上保證資訊傳輸系統的暢通和確定資料有進入氣象局的工作人員主業是個打雜的(義工性質),副業是個研究生因為飛行前的準備都是從半夜開始的所以都是由兩人輪替出任務不過今年因為忙著寫論文到目前為止是不參加任務的(因為論文沒寫完)所謂的追風計畫是由國科會出大部分的錢讓追風計畫的資料即時進到氣象局的預報系統以增進颱風路徑的預報準確度沒錯,只有路徑,沒有降雨強度有護航的人說追風計畫主要是拿來研究其實是錯的追風計畫本身主要就是拿來預報的而且資料不單單只是給氣象局還同步發送到世界各地的氣象組織的主要原因是吳俊傑老師所引進的技術是所謂的渦度反演方程,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藉由颱風渦旋和周圍環流計算出渦旋的移動路徑但是影響台灣的颱風都是在太平洋上生成當然沒什麼渦旋資料或是周圍環流資料所以必須要由我們飛進去取得這些資料包括美國也會同步放入模式來模擬這裡面並沒有去計算整個大氣的含水量所以不是拿來算降雨的降雨有其他的人會去算追風計畫辦不到這種事依吳俊傑老師那邊的學術論文是說有增進路徑預報能力啦我自己也是高雄人,長輩也都是當農夫的會參加這種玩命的計畫也是愛台灣阿現在淹大水我也是很難過,好像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一樣還被鄉民罵得半死也不知道過去執行飛行計畫被雷擊、被冰雹砸在暴風範圍裡面起降到底是為了什麼說到降雨預報,現在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把雷達資料同化到預報模式裡面吧這剛好是現在防災中心主任周仲島老師的專長(說是專長,但是台灣地形很複雜,所以技術還是很不成熟)為什麼會弄成現在這個樣子我也不知道畢竟我們學氣象的只是提供資料並不能參與決策,是很被動的加上防災整體還要搭上水文和工程的人這種整合好像很困難似的永遠都做不好以我對吳俊傑老師的認識他很難會去說什麼颱風胖不胖的會說這些的人通常是去接觸氣象診斷專長的吳老師是專跑數值模式的,所以在氣象診斷上......不會發表什麼言論這次參與飛行的小組成員一個是頂替我位置的研究助理,專長是無人飛機,無氣象專長一個是化工系來修課的(負責編氣象電碼,常常會亂找人增加我們的負擔)一個漢翔公司的操作員兩位飛行員我實在不知道媒體所謂的資深預報員是哪位......今天跑出來也不是來踢皮球什麼的我也很討厭吳老師每次開會很冗長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去觀測其實也沒拿什麼錢出發時間要不然就是晚上一點到隔天中午一點要不然就是中午一點在熱到快中暑的機艙裡面工作忙完上去飛個六小時到半夜一點才回台北有時候颱風跑到很近才要我們出任務在七級暴風半徑內降落不知道是嫌我命硬還是怎麼樣雖然都說是想救人,但是誰來救我們啊..不過這都無所謂了臺灣發生那麼大的災難大家都很難過還是有很多的人現在還是受困過去花那麼多精力和風險在這個計畫上怎麼說都是希望多取得一些資料能讓台灣能安居樂業一些但是最後還是必須要眼睜睜地看著災難發生這樣的心情其實是很複雜的有時候真的不要說是那些受難者了連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給了這個團隊一些對科學工作者不可能的期待當然聽到一些鄉民的冷嘲熱諷是很難過啦感覺兩三千年前淹水要找少女丟到河裡當祭品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一有了災難好像還是要找一些人獻祭一樣而且還是找科學工作者如果指著別人的鼻頭大罵特罵心裡就會比較好受就罵吧追風計畫工作者就在這裡我還有參加梅雨季的追雨計畫喔和很多天氣災難有關,是個衰仔總之,希望災難趕快過去吧,臺灣加油!
突然憶起某年颱風來了~ 氣象局也說這是強颱~ 要大家備糧小心準備!那時小弟還在唸國中~ 老師還要求我們要幫忙將所有窗戶貼上膠帶~ 桌椅全部靠在一起!結果颱風當天..... 風平浪靜..... 還出大太陽(高雄)..... 搞到氣象局的人被罵到臭頭......以那時比較起來~ 真的! 有比較準了~只是這次的特例..... 又讓人傻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