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教大家,對於大發SIRION 這部小車的看法?

我的車有2個天窗、撞擊評比4顆星、6顆氣囊...最近一直在要求老婆...坐後座也要用安全帶...
灌籃高手裡面的台詞...[左手只是輔助]...
在汽車被動性安全而言...氣囊只是輔助...安全帶就跟右手一樣重要......

電視新聞上面的死亡車禍...差不多有1/3聽到[彈出車外死亡]...
這些人幾乎都是在後座沒有使用安全帶的......
kuo1801 wrote:
所以如果預算可以....建議將輪胎升級一下....以免abs救了你....輪胎卻害了你......

在這裡也順便說說台灣很多人都有的..."加大尺寸迷思"
很多人以為輪胎升級=輪胎加寬...就以為這樣抓地力就會比較強...

事實上...輪胎的抓地力大約是摩擦係數乘以接地面積...
如果原車的尺寸...不是那種奇怪的、市面上不容易找的...可以只維持原廠指定尺寸...
升級同尺寸但是等級較高的輪胎...這樣就達到提升安全性的目的了......

那...為什麼不建議加寬呢???
因為當輪胎遇到大片積水的時候...寬胎比較容易漂...窄胎反而容易破水而行...
所以市面上店家建議的加寬...通常也只加寬一級...圓周盡量不改變...
(圓周加大的缺點是...起步跟煞車都會比較無力...碼表也會不準...)

近年來的另一個現象...就是把輪圈加大...相對的胎肉就變薄了...變成薄胎風...
以歐洲進口車來說...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原廠配合煞車碟片的加大...所以越來越大...
但是很多國產車的車主...是為了好看來換的...還有所謂日式VIP改法的超薄胎...
如果所改的輪胎+輪圈...重量不會增加多少...胎皮水準足夠...其實只會影響舒適性......
但是有時候會看到大輪圈上頭...用的是價錢前三名低的胎皮...

對於以經濟優先...行車方式保守而里程數不低的人士...個人會建議使用M牌環保胎...
在彎道上..的確比國產平價胎好不到哪裡去...但是直線上煞車時...還是比較強的...
另外就是可以使用的里程數比較高...甚至還可以省油唷...
我也不想倚老賣老,年輕有為的人我當然會尊重,但是看到胡搞瞎搞的小毛頭還真是生氣
首先回應開版的winter653:
車子是自己開的,只要是自己喜歡,在自己的經濟情況許可情況下,就買吧。
但是,一定要去試開後才買喔,看車跟開車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還有,大家討論VIOS的話題,我也來插一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它是沒有配備側撞鋼樑的
很奇怪,台灣的廠商跟消費者,真的很不注重汽車的安全配備。
不想多提了~
車子不只是一個移動工具,而是充滿樂趣的行動堡壘,除了提供駕車樂趣外,它最終的目的是安全的運送乘客到目的地,台灣車廠該加油的地方還很多....
我想駕駛習慣好壞也是一大問題,再好的車再好的配備,沒好的駕駛習慣一切都枉然。

中2高台中沙鹿交流道往市區方向是一條很大的下坡道路,曾經發生一件重大死亡車禍,當時駕駛是開著賓士S級車款(夠安全了吧),就在接近中棲路的小彎道,那一輛賓士車側翻,駕駛當場死亡,臉部灲掉一半左手臂不見,根據目擊者所說,當時車輛約開80~100左右(從那開下來的車幾乎都是如此速度),沒特別快,不過當時駕駛是開車窗,右手駕車左手好像靠在車窗,音響開很大,到小彎自己就翻了,車上也有酒味(酒駕)。(車上安全氣囊全都沒啟動)



警方勘查後的報告裡面,這個駕駛犯了幾各錯誤

1.酒醉駕車
2.超速行駛
3.未綁安全帶
4.單手高速駕車

造成死因

1.高速駕車因為未關窗,因而翻車後手部臉部遭地面磨掉尤其臉部灲掉60%。


那台車是借的,真正車主在家睡覺,死者父親當時經過車禍現場,以為是車主死掉,趕緊去車主家報訊,結果車主說,是你兒子借我的車去幫人迎親........。

後記:所以後來在小彎前的紅綠燈才會設置超速照相機。因為這條路超速的人太多了。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hd_lo wrote:
還有,大家討論VIOS的話題,我也來插一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它是沒有配備側撞鋼樑的

這...是真的嗎???那真的太恐怖了...
有一回我順手摸摸同事的Vios...發現後車門的皮...跟餅乾盒差不多...
手指稍微用點力就可以壓得下去...基本上我摸過的喜美還沒有這麼薄的...
當時我想說...外皮敢作這麼薄...裡面應該有鋼樑才對...所以也沒跟同事說什麼了...
沒想到......

==============================================================

還記得...大約是5年前吧...網路上的Honda車主面對其他網友對其車輛安全性的質疑...
都說是...車體的變形不能完全代表安全性...

最近這一年來...反而是Toyota的網友在說這種話......
我也不想倚老賣老,年輕有為的人我當然會尊重,但是看到胡搞瞎搞的小毛頭還真是生氣
xlkoala wrote:
有一回我順手摸摸同事的Vios...發現後車門的皮...跟餅乾盒差不多...
手指稍微用點力就可以壓得下去...基本上我摸過的喜美還沒有這麼薄的...
當時我想說...外皮敢作這麼薄...裡面應該有鋼樑才對...所以也沒跟同事說什麼了...
沒想到......


不是我愛說風涼話,為什麼我轉變這麼多,去年我到處看車得到兩句"名言",不過這是業務個人言論,不要再扯遠打口水戰
頭又大業務說,車是買來開不是買來撞的,好開好維修最重要
福特業務說,ABS有時煞車距離會比傳統煞車還要長,因為它是煞放煞放

對福特那個對ABS有點曲解,反正買的人自己要清楚,但以我開全雷打的經驗,他們的鼓式煞車也很少讓我覺得煞不住,常會有煞不住的倒是在SURF DX上。
但對那句"車是買來開不是買來撞的"真是讓我不想跟他談下去,因為坐車的是我全家人不是他,當然我不會故意去撞,但難保別人不會來撞,現在大家車都開那麼快,而且我大部份都是用高速公路,一年平均要跑兩三萬公里,車輛安全是車廠責任,不是要用車人要小心來自求多福,基本的安全程度總該要有吧,不能東省西省而且都是省安全配備,車價較便宜的福特說真的,結構都比它強多了

至於樓主問的這部車,雖然有說鈑金薄,但在安全配備上沒有省掉,也算是不錯選擇,價格相近,我還是建議選安全配備好一點的吧,車自己開,沒那麼容易壞,倒是保養廠要選好,有句話在法車界很流行,拿出來參考一下,相信一體通用。

很多車不是操壞掉的,而是被修壞掉的。以現在造車水準,真的要開到壞,真是不簡單,但保養的疏失或不會裝會硬幹的修車,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


會注意到防撞鋼樑這件事是因為去年親戚原本要買vios,看到目錄安全配備內沒有寫到這項,隨口問他也吱嗚其詞避談這點,還說買車要買安全建議altis,後來是牽了altis啦。
到現在vios的型錄上還是沒這項,altis及camry都有,不大可能不小心漏掉的吧,網路很方便,key幾個鍵就知道了.....vios型錄
xlkoala wrote:
這...是真的嗎???那真的太恐怖了...
有一回我順手摸摸同事的Vios...發現後車門的皮...跟餅乾盒差不多...
手指稍微用點力就可以壓得下去...基本上我摸過的喜美還沒有這麼薄的...
當時我想說...外皮敢作這麼薄...裡面應該有鋼樑才對...所以也沒跟同事說什麼了...
沒想到......
剛在意慾看到一篇轉貼文章,也給大家參考一下吧,省油,每一公里省五毛錢吧,夠多了吧,一部車算開二十萬公里,可以省十萬元,不過付出的安全性是不容易估算的,可能沒事就是"0"

關於汽車的概念,歐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橫貫歐洲不能有問題。美國人想的是我從美國的東海岸開到西海岸它得好開。而日本人在回答台灣人責問爲什麽日本車開兩年以後哪哪都是毛病時,是這麽說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車上,一年也就跑一萬公里。誰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萬公里!日本人開3年就換車了,你非得開15年,你怨誰?”
歐美人發明汽車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無到有的想象、鑽研。日本人學做汽車是爲了賺錢。所以他把別人有的拿過來琢磨怎麽做的更便宜!日本車打入美洲市場是能源緊張,油價上漲的70年代。——他最省油。
大家知道車怎麽能省油麽?——車輕!(風阻係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爲風阻係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爲什麽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産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爲他們作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德國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想的是把鋼板換成鋁合金,這一下成本高得嚇人!日本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直接把2mm厚的鋼板換成0.8mm的。結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麽做嗎?真個這麽笨嗎?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麽做!但卻絕不是笨蛋!
前面說了,因爲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對汽車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說了二者造汽車的目的不同。結果造成什麽直接的結果呢?舉個例子:兩個人各自開著日本車和德國車以同樣的速度撞牆,50公里的時候,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通過充分變形來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問題。”然後是時速100公里,撞完之後德國解說員不好意思地對駕駛員說:“對不起,您的車報廢了!”日本解說員大聲對駕駛員罵道:“活該你死,開這麽快,你還敢撞牆?”
德國人想的是要把發動機室做堅固,以確保在可能出現的事故中儘量把車的損失減少到最小。而爲了人的安全要把駕駛室造的更堅固,以確保在車的損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爲了節約成本把駕駛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證發動機室比駕駛室更不結實就行——這樣就不至於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試驗能過關)。
而這兩輛車帶給人的直接區別是:日本車每百公里省1-2升油,每開出一萬公里,日本車少花幾千塊油錢——前提是別有事故,因爲一有事故,日本車用於修車甚至換車的綜合費用要比德國車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國車的一個保險桿是日本車的幾倍,德國車需要換保險桿的時候,換成是日本車可能已經報廢了!)
想一想你買車花了多少錢,你每年能開多少萬公里,你就知道省這點油錢對你有沒有意義!而多花這點油錢對你有多大的好處!
人要學會自愛,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爲了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一定要從台灣進口衛生筷一樣。日本人爲了賺取更大的利潤,是尤其不會在乎你台灣人的死活的!
首先感謝朋友們的支援,有位網友問我:“德國在台灣賣的車也減了配備”。還有的網友說:“日這本車賣給台灣的品質差,在歐美的品質還是不錯的。”
這些朋友說的都有一定道理,這次我就試著分析一下“品質”與“質量”的區別。舉一個例子,有位朋友說:“在國外美女最多的是韓國,大街上到處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爲基本都是假的。再舉個例子是香港電影。好萊塢越來越重視香港電影,但並不意味著香港電影就有資格與好萊塢相提並論。爲什麽,因爲凡大賣的香港電影60%以上都能從好萊塢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說沒有香港電影並不會影響世界電影的發展,而沒有好萊塢將引起世界電影的倒退。舉這兩個例子想說明什麽呢?就是想說品質和品質的差別。什麽是品質好,韓國的美女就可以說是品質好!品質的好壞是外界的評價是一些客觀標準的達標。什麽品質好,品質好就是好萊塢的電影!香港電影可以拍的比好萊塢更花哨(只限武打場面)、更血腥、更緊張。但沒有了好萊塢,我們將直接失去的是想象力(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萊塢想象力的亞洲演繹版)。品質是內在的,是內在的對想象力、原創力、生命力的追求!韓國人以他認爲美的標準不斷的整下去的結果並不會使韓國的母親們生出更多符合標準的美女來,只能使他們的美容業病態的發達。而最後的結果是整個民族的自卑!
走了這麽遠回到汽車上來,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品質好,但他還沒有能力做到品質好。日本人做汽車的初衷是因爲這是一個大的賺錢的産業。他現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車企業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爲第一代的企業已經在前赴後繼的衝擊美國市場的過程中傷亡殆盡了。(當時日本沒有什麽汽車消費市場,他做車就是爲了出口)當時的美國甚至出過專門針對日本車的笑話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懂得了品質的概念。並且它也做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一定的範圍內挑不出毛病。而這一切是源於他對歐洲人對汽車品質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現在日本車在歐洲仍然是沒有什麽作爲的)
再舉個相對專業的例子,歐洲車的功率回應峰值是在一定轉速範圍內的一個平臺,而日本車則只是一個尖點。同樣的道理兩種車都宣稱有ABS系統,德國車通常是連帶著EBD的。
而日本車在更貴一些的車型上會標著ABS+EBD!就是同樣的ABS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也是相差很大的。但這並不影響日本車的品質--因爲絕大多數使用者並不能察覺。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遇到極限情況。而一旦遇倒這種極限情況將是致命的!
品質和品質的差別同樣體現在德國車和日本車在對台灣銷售的車型減配置上。日本人在對台灣銷售的汽車減配置上不僅是爲了賺更多的錢還有一種病態心理。德國人減配置是因爲台灣人病態的喜歡日本車的心理造成德國車必須降低成本和他拼價格。我說過在國際市場同檔車德國比日本要高1/4——1/3的價格雙方銷量持平。
最後再舉個例子。德國人和日本人同時賣羽絨服200元一件。日本人把羽絨掏出來一半賣180。德國人爲了和他拼價格想辦法決定少做倆口袋也賣180。台灣買主比較以後說:“德國人的又重又笨還少倆口袋。日本人的又輕又漂亮,多這倆口袋多有用!”本人決不是危言聳聽,準備買車的朋友仔細對照一下他們的減配置明細就可以發現我說的絕對是真實的。這就是品質和品質的差別,只有當你悔不當初時才會體會到,而此時再明白已經太晚了。
對品質的追求不是什麽民族都具備的,它需要一個民族有在文化層面的原創性、獨立性、傳承性和開放性。從這一點來看日本和韓國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從韓式美女和日式汽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當然我不是一個盲目的民族主義者。我認爲我們如果不努力的話,我們將失去我們這個優秀民族對品質追求的能力。
到了2008年,台灣汽車的産能爲50萬輛,當年的國內市場預測是60萬輛。台灣汽車工業將面臨著必須走向世界的局面。如果到時我們沒有體現出我們對品質追求的能力而只是代工日韓車路又等而下之的話,等待台灣汽車工業的將是一場災難!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們都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包括你我在內的消費者!
George CITROEN N7 2004 銀色
看完geog轉貼的這篇文章發現一個問題
如果日本車那麼差
為什麼它們銷售量會在美國狂勝FORD及GM
去年FORD及GM全球都賣了800萬輛車
但是因為公司龐大的退休金支出及治標不治本的銷售政策
福特規定加班超過3小時就必須發一日薪資
日系車廠沒這規定
有分析師認為這2家公司10年內可以會因為財務問題而破產
在看看歐洲車
近年來的消費者使用調查
歐洲車的消費者滿意度一直在下降
而且銷售量一直在下滑
BENZ的前執行長就是因為銷售量大幅下滑而離職
歐洲車貴不完全是因為它們安全及零件貴
最近台塑代理的捷克汽車也不便宜
歐洲工資貴也是主因
在德國要加班還要公會同意
所以為了節省成本
德國廠商慢慢移往大陸 巴西及西班牙生產
自省跟進步都是屁話,賺錢才是王道
工時是大問題,目前所有生產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計畫性生產有時是跟不上的

而且一個產品開發到上市時程越來越短,幾乎不夠時間完成所有測試及改善,當歐洲車要求是比日本車高,所需時程也會更長,但市場競爭是不允許的,所以日系車會比較佔優勢一點,因為它要求較低,所以可以搶先上市

再來是市場需求,大家都公認韓國車安全性低,但是它很便宜,所以在歐洲也越來越賣得動,這是市場性無可避免

還有東歐人工也非常便宜,台灣是車價訂的太離譜,非常不合理,以前可以推給關稅,但現今證明,關稅成份並不大,利潤的黑箱作業才是主因。
geog wrote:
大家知道車怎麽能省油麽?——車輕!(風阻係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爲風阻係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爲什麽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産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爲他們作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其實還有使用環境的不同...德國的無速限路段...連Crosa 1.2都是用150左右的速度在跑...

風阻係數其實在高速行車的時候還是會增加油耗的...
以日本跟台灣的市區來說...車體輕量化最能達到省油的目的...日系車就省...
但是對於高速公路而言...日本車不見得比歐系車省到哪裡去......

以前日本還有一種有趣的引擎設計...扭力曲線是雙峰的...(大約2500轉跟6000轉兩個峰值)
這樣中低速測出來的油耗會很低...然後最大馬力的數字也漂亮...
問題是...當你的轉速剛好在雙峰之間的低谷時...車會很難開

再離題一下...日本自從解除了280匹馬力的限制之後...是有幾台車超過280匹...
但是都不敢把馬力拉到400匹...理由是...因為沒有這種車體的經驗跟技術...
geog wrote:
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通過充分變形來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問題。”

以前歐洲車很少在廣告什麼安全設備的...甚至規格表也很少提起啥鋼樑的...
因為幾乎都列為基本配備...還不是一堆日韓系車的廣告之下..才跟著廣告的......
我也不想倚老賣老,年輕有為的人我當然會尊重,但是看到胡搞瞎搞的小毛頭還真是生氣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