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jk300 wrote:
你不考慮找個老師?!
男女人到了更年期
身體走下坡
心好像會很亂
至於那個問題
每個人修行過程不同
也許無法套用
也有可能變成障礙.執著
不如不講

哇哈哈,
我看起來像快走火入魔嗎?
放心,
我沒氣感,
沒靈通,
也沒陰陽眼,
沒福報,
沒根基,
魔也不看不上我,
我只是在這裡閒聊。
而且,
你那個第五層以上修心,
太困難了,
我不行。
min9821 wrote:
哇哈哈,我看起來像...(恕刪)


其實也是有些學員都在1-4層次
至少身體健康
有的也是有去研究佛法.寺廟上課
在家人上不去五層次,問題多
比如打炮,能量一直流失
生活上很複雜~
都是後天開發體質居多

為何要給自己枷鎖,限制自己
誰知道未來會走多遠
走這條路
至少可能知道
現在在哪個層次吧
好像有比較踏實一點

你的體質只有開發一點點
大師一開始也是無名小卒
悉達多一出生就成佛嗎?!
搞不好某前前前世中途失敗
沒有一直走,怎會成功

盡量的走
也許以後接觸佛經
不是只是單純的文字
有些東西無法用文字去形容

悉達多的人生
與瑜伽密不可分
如果你喜歡走念佛路線
好歹瑜伽+念佛
雖然不知道念個10年
會有啥不同之處
這也是一種方向

是不太喜歡研究經文
想說有人把路舖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
老和尚顯密花了近30年
花不少錢.時間,找到路線
研究經文如果有實質幫助
比較有意義的地方
到是無所謂~

jk300 wrote:
老和尚顯密花了近30年
花不少錢.時間,找到路線,

那老和尚有說終極目標是什麼嗎?
就我所知就幾種,
涅槃。
成佛,
上天堂,
這世身體健康。
還是其他。
jk300 wrote:
你不考慮找個老師?!

男女人到了更年期
身體走下坡
心好像會很亂

至於那個阿羅漢
每個人修行過程不同
也許無法套用
也有可能變成障礙.執著
不如不講吧!?
順其自然,成不成隨便

跟念佛差不多吧!?
能不能去的了~隨便~
追求反而容易失敗!?
順其自然,失敗大不了輪迴

以前『曾經』也有一段動搖的時間?

到底去不去得成「好像」掌握在〔他力的手裡〕?

可是呢

不知道怎麼搞的、不知道是不是哪一天

重新檢視一下 ...

整部【佛說阿彌陀經】,能不能掌握在《我自力的手裡》?

啊,其實,發現了

不是他來不來接;也不是我去不去

而是說,有沒有發現,到底,學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看起來,像是描述,學習的環境

白話文舉例,畫一張大學的畫像?

是啊是啊,看起來很像、看起來是校長會來迎接

那個重點還是 ... 我去大學要讀什麼?

可能也不是書本裡的事

可能也只是 ... 跟著班上的同學一起成長,從不會到會?

很抱歉,大學裡面我可能不夠用功,總覺得還沒還沒、總覺得時間上緊發條

然後,時間到,就畢業典禮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以前『曾經』也有一段動搖的時間?
到底去不去得成「好像」掌握在〔他力的手裡〕?
可是呢
不知道怎麼搞的、不知道是不是哪一天
重新檢視一下 ...
整部【佛說阿彌陀經】,能不能掌握在《我自力的手裡》?
啊,其實,發現了
不是他來不來接;也不是我去不去
而是說,有沒有發現,到底,學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看起來,像是描述,學習的環境
白話文舉例,畫一張大學的畫像?
是啊是啊,看起來很像、看起來是校長會來迎接
那個重點還是 ... 我去大學要讀什麼?
可能也不是書本裡的事
可能也只是 ... 跟著班上的同學一起成長,從不會到會?
很抱歉,大學裡面我可能不夠用功,總覺得還沒還沒、總覺得時間上緊發條
然後,時間到,就畢業典禮了


去西方極樂世界,
也是學37道品。
不會是阿彌陀佛自己的獨門心法。

就聽有些人說要有佛才能證果吧,
不然悉達多從燃燈佛到拘那提佛
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悉達多都沒能證阿羅漢,
看來要證阿羅漢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以我這種低等根器,
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
找阿彌陀佛看看能不能證阿羅漢。
繼續留在娑婆世界的話,
說不定到星宿劫結束,
還在看阿含經。

水云 wrote:
以前『曾經』也有一...(恕刪)


那念佛要做啥?

jk300 wrote:
那念佛要做啥?...(恕刪)

就讓佛的能量加持你。
就像染到別的業力會不舒服,
有佛力加持就像有正能量攏照,
可以增加自己的能量。

jk300 wrote:
那念佛要做啥?

這一題有點比較像是在問

為什麼找的是

(未成的)悉達多

而不是

(已成的)釋迦牟尼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他說:「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平常唸佛放鬆後天意識
是為了入定?!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