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

600人次搜山51天找不到人,山友兩天卻找到遺體(登山經驗談)

千年之夢 wrote:
即使證明兩者之中有人...(恕刪)


『就算現在不爬山的人看到以後搞不好也會因為這些經驗救他一命』


所以我有點想法的話,還是會盡量以具體、簡化、容易操作的角度來跟大家討論啦。。。。。
不過若減化的太瞎了,還請麻煩隨時噹我一下




歹勢,歹勢~
之前偏離主題太嚴重....真的抱歉~
這篇裡面很多資訊確實很有用說

看一看後發現自己很多觀念上有錯的
說不定哪天真的會用到




其實我學的時候也是先學到確保水和維持體溫
(不在台灣~地形和環境差很大)
一直到這篇才知道在台灣下去就差不多要等死了


好險~~好險~~








人呀~還是別對自己有太多自信的好

想當年~~我也跟上面某樓那個小姐差不多
自己滿滿~想說對植物認識很多不怕餓死~書裡看的~學校學的~前輩教的......
要是發生啥問題肯定可以安全渡過



遇到幾次事故後銳氣差不多都消光了

大半都還沒到餓到受不了那關前就以為自己要掛啦
到狗窩裡說狗臭 豈有不被狗咬的道理

東方海皇 wrote:
不曉得可不可以強制登...(恕刪)


我不會登山
不過我想登山帶GPS不需要撐到一個月吧...
如果是急難用途
只有在發生狀況時需要定位 定位好將經緯度資訊送出即可...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自己登山啦
但是同情歸同情

這種自己要單獨入山的怎可以牽拖國家救援體制不完善申請國賠呢?

如果當初利用手機基地台定位
擴大搜尋範圍
統合搜救人員

沒經驗的就搜尋一些容易走的地區
有經驗就搜尋一些溪谷之類的

獲救的機會一定增加很多
轉貼;
重點;
終於在距離紅香登山口,約六、七個小時距離的北港溪上游支流野溪,發現張博崴
6 7小時距離其實並不是太遠
發現的過程;
第二天發現博崴有沿途以折斷樹枝方式標記方向,於是依據此標記及地上的腳印方向前進,並不時的與博崴的女友電話聯絡,以確認他與博崴最後通話時的背景聲音,最後找到了斷層峽谷處。
    該峽谷分三段落差岩層,黃先生及林先生運用繩索垂降到第一段的落差岩層,再用望眼鏡向下勘查,發現有帳篷睡袋在下方,

峽谷分三段`是有難度
但只要降到第一層
是否便能看到全貌
而搜救隊600人次
完全沒想到?
是否有判斷上跟公務員之心態?




朋友在登山補給站的留言:
4月20日:
張博崴失蹤,再過一個星期,就兩個月,二十號,兩名從新店來的登山客,一邊登山,一邊協尋,終於在距離紅香登山口,約六、七個小時距離的北港溪上游支流野溪,發現張博崴睡在睡袋中,屍體已經腐爛,身旁有帳篷,但是,沒有搭設,警方研判,張博崴可能是受傷,沒有力氣打開帳篷,躲在睡袋中避寒。
登山客從他的登山證確認張博崴的身份,警方已經通知張爸爸,預計二十一號入山搬運屍體,不過,因為路況不佳,困難度相當高。
以下是臉書上張女士的文章,貼在這希望不會不恰當,請大家看一看。
我以為,同路線登山者的訪查,已在五天之後,這不能說快,這是報案後第一天就可能做完大半的事,輔以其最後通話中自認快下山的事實與眾多案例,這個溪谷,不該在近十天後才有不完整的搜索,近兩個月後才有徹底的搜索。
如果遺體的狀況不如外傳腐壞那麼嚴重,而且體重減輕許多,甚至可以猜測他支撐相當時刻,如果,相關單位刻意混淆其遺體狀況,似有懈責之嫌?
我們,也不能以他撐沒多久,來"安慰"自己了。
----------------------------------------------------------------
望媒體能讓政府重視救難機制的迫切及需要性,發揮社會道德,不能隨著警消單位胡謅,喪失社會道德良心!
   謹在此簡述找到博崴的真實過程,以便讓關心博崴的朋友們及社會大眾了解事實真相!
     四月十九日(週二)住在新店的黃國書和夥伴林日財先生帶著博崴的上衣及台哥大SIM卡,並準備了十天糧草及搜救計畫入山搜尋,第二天發現博崴有沿途以折斷樹枝方式標記方向,於是依據此標記及地上的腳印方向前進,並不時的與博崴的女友電話聯絡,以確認他與博崴最後通話時的背景聲音,最後找到了斷層峽谷處。
    該峽谷分三段落差岩層,黃先生及林先生運用繩索垂降到第一段的落差岩層,再用望眼鏡向下勘查,發現有帳篷睡袋在下方,緊接著與我先生George聯絡,確認與博崴所攜帶的物件其顏色是吻合的;緊接著要下去的第二段岩壁,除落差近五層樓高外,兩側岩璧陡直完全沒有著力點,因此又攀爬回原處,再沿峽谷邊下切到海拔1460公尺處,再運用爬山工具攀爬到海拔約2000公尺處找到了博崴,當時已近下午3:30了。
    整個找到博崴的過程只能歸功予黃先生的專業及熱心,並不是如仁愛警分隊所言:「被登山客意外發現」的。再者,某報社報導內容:「....發現時已是白骨...」並不正確,實際上博崴四肢體膚完好,只是瘦了很多,(可參考法醫及檢察官的報告書)。
    我們要問的是,此次找到博崴的搜索區塊路線,在事件發生初期即已列入搜救重點,警消宣稱投入大量人力搜尋,卻無所獲;如今竟以「登山客意外發現」之言來抹殺專程協助搜尋的專業人士之功勞與熱忱,請問良心何在?
    再者,黃先生並非一般登山遊客,他是多次山難搜救英雄,由「登山補給站」網頁可看到部份事蹟的記載。黃先生全名是「黃國書」,家住新店,外號叫「阿諾」,求救電話是:097385844 或者29113679(家)。
心情手扎   April,22,2011
      阿諾拍著我的肩很遺憾的說:『張太太,博崴是我參與搜救以來,遇到最奇特的人,他的膽識與毅力超越常人的極限之外,我想不透他如何徒手,能突破那麼多險惡的地勢到達那裏!好可惜!我來晚了,痛失了一位高手。』
心情手扎   April,23,2011
    博崴的靈屬山神!博崴的體終於回到媽媽的懷抱裡!感謝天意的厚愛。
     博崴落難處,有三十二座瀑布,最高一座五層樓高,水勢磅礡直瀉非常壯觀,地面百處的水塘,兩側岩壁環繞彷彿畫中置身人間仙境般,它是當地原住民的禁區,卻是白姑大山最美的地方。
博崴在二月二十七號的登山告訴爸爸他要入山了,黃先生在四月二十日發現他,也找到他用石子壓著紙條,告訴家人他接著要到天國冒險去了!孩子的選擇,家人的不捨 !
博崴媽媽 Sharon Tu  April ,24,2011

YuHeng2 wrote:
在要到東峰前.快出森林前...
...(恕刪)

雪山東峰前這段,應該是哭坡後的上稜線,兩邊下去都是粉身碎骨,應該沒有岔路才對。
黑森林應該是位在,三六九跟圈谷之間才是。

這邊應該是比較有可能迷路的路段。
辛苦的打字,只是為了充實資源回收桶的容量~~
ankochiu wrote:
人呀~還是別對自己有太多自信的好

想當年~~我也跟上面某樓那個小姐差不多
自己滿滿~想說對植物認識很多不怕餓死~書裡看的~學校學的~前輩教的......
要是發生啥問題肯定可以安全渡過



遇到幾次事故後銳氣差不多都消光了

大半都還沒到餓到受不了那關前就以為自己要掛啦...(恕刪)




我沒惹你吧,這位先生
是嫌本樓火藥味不夠濃嗎



我的意思是說...真的有那麼不濟的時候,至少你懂一點植物常識
會比別人不容易餓死
上次google到一個山難獲救,人家靠小水還有野果撐了十五天獲救(詳見底下轉貼)
你說呢?
當然有些野果可以靠常識(包括賭運氣)判斷能不能吃(至少比菌菇類安全)
但有些真的每天長在你家外面路上...卻很少人知道那可以吃


上次88風災的樣子
我記得有個里長就是把生還的里民
安頓在活動中心
然後去附近找野菜來讓大家吃 (新聞報導,救難人員是先遇到去採野菜的里長)
在那種時候,有總比沒有好
至少在你等到物資空投以前,你已經先有點東西可以吃,能夠稍微撐久一點了


另外我雖對植物有研究,但我絕不輕易涉險
知道得多不等於你可以任意亂來,就算我三天兩頭走山路,我走山路的時候依然非常敬畏


如果你常跑一些所謂觀光客路人甲常去的山區
說真的那種山區要餓死或渴死還真的很難...失溫比較有機會


---
誠如前面大大所說
其實也許從小紮根相關知識會好一點
裡面最好有教平日常見十大可吃/可補水植物
這樣應該可以降低事故發生率或者生還率
(失溫那是另外一碼事...不可否認很多人是因為食物與飲水不足才出事)

===
轉貼:

說真的我覺得底下文章裡面的這位大大算運氣很好
第一,春夏比較有果子可以吃...雖然不知道這位大大吃的是什麼野果,
不過在水邊...可能是那種吃起來有點像火龍果的小白果吧 (就葉子長長大大的那種)
如果剛好遇到整樹結滿...應該有機會撐比較久
(當然如果比較不挑,也可以跟飛鼠搶比較大顆的那種點點果XDD) (點點果據說飛鼠愛吃)
第二,夏天至少比較溫暖

男困大雪山15天獲救
颱風襲 暴洪追著跑2008年08月04日蘋果日報
【李陳信得、蕭夙眉╱台中報導】台中市民張銘同獨自攀登大雪山區的鳶嘴山(標高2180公尺)失蹤15天,昨幸運獲救後,訴說受困期間憑著意志,吃野果喝溪水充飢解渴,苦撐活下茠漱葑﹛A「我好幾次都失去求生意志,但每次醒來都告訴自己,加油!」期間更驚險地遇上中颱鳳凰,溪水暴漲時,靠一把雨傘、一件雨衣蹲在石頭上避難。台中縣消防局局長曾進財形容:「僅靠溪水和野果在山中度過15天,確實罕見。」

台中市民張銘同(35歲)15年前和朋友首度登山後,即愛上高山之美,登山成為他主要興趣。7月20日上午,他背著一部數位照相機,攜雨傘、雨衣前往雪山山系之一的鳶嘴山,從台中縣和平鄉大雪山林道28公里處,往海拔約2千公尺山頂攻頂(鳶嘴山),不到2小時抵達。
原計劃回家吃晚飯,怎料下山途中迷路,張銘同說:「我順著下坡一路走,最後看到一條河流才驚覺迷路,當時天色已晚,我想先在谷底睡一晚,等隔天醒來,順著溪流應該會走到出口,當晚望著滿天星星的夜空入睡,感覺好美!」

大雨淋壞手機
第二天一早,張銘同沿著溪床往下游走,仍不見人蹤,「心情越來越悶,身體越來越累」,接下來幾天他為節省體力,多數坐著或躺著,口渴就到溪流找水喝,肚餓就找野果充飢,「其實,我也不知道小果實有沒有毒,但肚子餓壞了,拿起來就吃。」由於山中手機訊號不通,他為省電也不敢開機。
「有一天,我突然聽到上游傳來『轟隆、轟隆』水流聲,溪水迅速高漲,我雖然很累,仍然拚命往高處跑,水勢高漲追著我的屁股。我好不容易爬到一塊大石頭上,穿起雨衣、撐著傘,整個人蹲在石頭上,直到水勢退去。」事後證實當天是7月29日,中颱鳳凰來襲。
颱風過後,大雨淋壞手機,張銘同心情跌到了谷底,「我好幾次失去求生意志,躺著睡著,等到醒來,又鼓勵自己,大不了死在這裡,要加油!接著站起來繼續走。」
昨天下午張銘同看到遠處一根電線桿,並有車子經過,他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對方沒聽到令他很洩氣,不過鼓勵自己應該快到有人的地方,再走約200公尺,看到四樓深溪谷中有人,他再喊救命,見對方抬頭來看他,心想:「有救了!」然後就癱倒在岩石上。

繩索垂降救人
發現張銘同的養殖鱒魚蕭姓男子,昨天下午二時許,前往東卯溪巡視水源,發現溪流對岸高約15公尺峭壁上躺著一名男子,因石壁陡峭無法到達,於是打電話報案,張銘同被發現地點距鳶嘴山約有四、五小時路程,他卻走了15天。
警方獲報聯絡和平消防分隊及台中縣山難搜救協會等二十多人抵達現場。消防隊員發現張銘同輕拍他問:「有沒有怎麼樣?」他虛弱回答:「沒事!」搜救人員用繩索綁在他身上垂降至溪邊,然後背他過溪,再抬上救護車送往東勢農民醫院,該院急診室主任劉旺昇說,張銘同除脫水及手腳擦傷外,並沒有大礙。
張銘同家人在7月21日向台中市松安派出所報案,哥哥張銘光說:「家人都猜銘同去爬山,卻不知道他去哪裡爬,行動電話又打不通,我們著急死了。」張銘光接到救難人員電話得知弟弟平安,一家人好開心。

暴瘦近17公斤
張銘同歷經15天折騰,體重從67公斤減至50多公斤,擔心的張媽媽在病床旁語帶責備說:「以後不能再這樣了!」他回答:「再也不敢一個人去爬山,太危險了!」
台中縣消防局長曾進財指出,張銘同沿溪流往下游走的方法是正確,一來有機會找到出口,二來有水可喝。台中縣山難搜救協會總幹事顏耀昌認為,一般搜救人員如果在森林內找不到受困者,通常會轉往山溝及溪床尋找。他說:「從事山難搜救二十多年,不曾碰過這麼離奇事件,還是頭一遭聽到,可以說他福大命大。」
有些話看看就好 真實人生並不是有錢人或美女就可以無往不利予取予求
另外山區的溫度下降沒有那麼好,還讓你等到黃昏
我上面說的那個三小時的瀑布步道所在區,我去過三次,那裡每次去
每次上天開始滿滿雲的時候...不多不少,大概上午十一點就這樣了
所以通常這時溫度就會稍微有點開始下降
(山上溫差大,熱起來很熱,一冷就急速的冷...這種狀況,又依據季節與高度、氣候而有不同)


就算你在一般小山,有時候下午三點就開始變冷了
尤其如果山的走向正好擋住夕陽...恭喜,在下午三點到日落以前,
就會越來越冷了,真的不用等到黃昏


雖然傳說是每100m下降0.6度,不過實務上通常好像降更多
舉例來說,我去的地方,平地八度(今年冬天啦),山上溫度計一量...五度或者五點多度
那裡海拔才三百多,理論上只會降1.8度,但實際卻降了這麼多
可能溼度大或者風大吧,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
至於走到沒看過的山路
或者走進去以後發現隊友都不在,或者前後都沒看見你
那就趕快換路吧
北宜那個討論串裡面就有蠻多類似的故事
這其實不見得是靈異...
如果是靈異,通常會看到沒看過的人...etc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也許那裏有個奇怪的第三空間也說不定

===
另外補充
http://tw.myblog.yahoo.com/jw!398hhdaBBRq_evMr_ybyuWJIBLRfCQ--/article?mid=6609
不過我找不到這個文章所提到的vcr觀看點
依據文中照片,這至少中海拔以下,高海拔狀況會比較不一樣
可是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從中海拔往上爬的,以前去爬台灣最高山的時候
even登山口附近(那已經算高海拔了吧)
也是有東西可以吃的 (可見高海拔也不是完全沒東西吃)
我可不是隨便說說,當時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旁邊偷看果子
(可是那裏的比較不漂亮就是了,我吃過很漂亮的不是在那裡...)


總之~~知道多一點,總比完全不知道的好




有些話看看就好 真實人生並不是有錢人或美女就可以無往不利予取予求
WPWMSN wrote:
osamu
根本就是嘴砲王
沒有爬大山的經驗
什麼都亂吹亂扯
只會人云亦云

聽他爬山的嘴砲
會害死人啦...(恕刪)



我的觀點有哪幾點是人云亦云,你說的出來嗎?

莫非別人提出討論,我參與討論卻沒和你同論調就是人云亦云?

你單憑記者之論或一方之言,就妄加論斷的內容又算是什麼心態呢?

質疑你的講法一次就需要這麼被你攻擊嗎?

中傷別人真的能掩飾你的問題嗎??

覺得我講的會害到人,你前面為何又無法指正,現在又在此嘴砲。

========================================================

我的分享經驗部分是少人提到,我又覺得實用的一些想法或訊息,
我也會盡量以大眾能輕易了解的角度、言辭來說明,
你個人看不懂這又能代表什麼呢?

你講一些冠冕堂皇的言論,卻無能讓人了解,請問對於討論或觀念建立能有什麼意義嗎?

前面有人講什麼有資歷的都應該知道的屁話(嘴砲言論)時,
是否想到在此討論的很多都非有那麼多相關經驗,
講一些高調論點真能夠讓你看起來不像在嘴砲嗎?

況且會問那些問題,不就是你言論中一些奇怪的疑點,你自己又說明不清。

不然,你在這裡自稱不到十公分,我就一定要相信你嗎?
同樣的,鄉民自稱30cm的可信度就像你私訊中傷的內容一般。

我講的內容,我會自己說明原由;而只能請你自己為自己的論點說明原由,以證明你並非嘴砲。

最後,並不是你私訊中傷我或強調說自己辦過入山證,我就一定要相信、認同你的觀點。
  • 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