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涉及到一些大乘法門的知見,我試著解說:
首先要說明,去淨土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是有條件的;我們都應該努力修行,才有機會去淨土。
阿彌陀經有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些很多是世間因緣已盡的天人,甚至八地以上大菩薩。
所以本師佛勸我們應發願,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上善人在淨土,沒有問題,怎麼好怎麼好……但問題是我們不是上善人哦!我們是凡夫,想去淨土必須要非常精進努力修行,把我們的世間因緣、債務先處理好,清淨自身口意,善根福德都準備好。前面有大大提到過,一萬個人,真能去淨土的可能一、兩個而已。主要原因,依大乘理論,我們多生輪迴,過去生生世世曾經造過許多業、欠許多債,也有許多親緣、姻緣需要面對,這些都需要妥善處理,不然到了淨土,業力會把我們再拉回世間。說是淨土,我們世間凡夫,在遇到殊勝因緣,有時可得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到邊緣化土,而不是上善人的極樂世界中央報土。
另外平常老師也有說,依阿彌陀佛願力,是非常願意接引眾生去淨土。但我們談回到「心」的狀態,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要去淨土的「心」。大家可以試想,現在是臨終的一刻,假如阿彌陀佛就在面前,要帶你去淨土,你真的能夠放下一切,說去就去嗎?你的淨土心有否強過留戀娑婆世界的心?在淨土裡,基本上就是修行、聽法、得佛菩薩加持消業(其實這些是現在就可以作的修行事),假如沒有堅定的出離心、解脫心,大多人臨終的一念不會是佛號,通常都是兒女、財產、事業功名等等,下一生還是回來當人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求生淨土,淨土三經都要看看。觀無量壽佛經,有十六觀,修得好的話是觀得到的。這個觀不是腦子用力去想,修行到位時,觀想現前,自動能觀得到。我目前不是修淨土法門,淨土經典不算很熟,但淨土是大乘法門裡很重要的,盡力解說一下,知見或許不全正確、願與諸位師兄交流。無量壽經裡面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綜觀涵蓋十方眾生,但每個願略有不同狀況。我娑婆世界,看來歸在十方眾生,先看第十八願:需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兩個負面條件,這兩個條件不能去淨土: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三個願都需要「至心」,可以跟我上一段文字比對一下。整個四十八願要放在一起研究。
有些人或許今生未誹謗正法,但過去生曾有,在大乘法裡需先行懺悔,將此一重罪懺悔過去,才有機會修淨土法門。
wuman555 wrote:
VU大,
這部分涉及到一些大乘法門的知見,我試著解說:
首先要說明,去淨土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是有條件的;我們都應該努力修行,才有機會去淨土。
阿彌陀經有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些很多是世間因緣已盡的天人,甚至八地以上大菩薩。
所以本師佛勸我們應發願,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上善人在淨土,沒有問題,怎麼好怎麼好……但問題是我們不是上善人哦!我們是凡夫,想去淨土必須要非常精進努力修行,把我們的世間因緣、債務先處理好,清淨自身口意,善根福德都準備好。前面有大大提到過,一萬個人,真能去淨土的可能一、兩個而已。主要原因,依大乘理論,我們多生輪迴,過去生生世世曾經造過許多業、欠許多債,也有許多親緣、姻緣需要面對,這些都需要妥善處理,不然到了淨土,業力會把我們再拉回世間。說是淨土,我們世間凡夫,在遇到殊勝因緣,有時可得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到邊緣化土,而不是上善人的極樂世界中央報土。
另外平常老師也有說,依阿彌陀佛願力,是非常願意接引眾生去淨土。但我們談回到「心」的狀態,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要去淨土的「心」。大家可以試想,現在是臨終的一刻,假如阿彌陀佛就在面前,要帶你去淨土,你真的能夠放下一切,說去就去嗎?你的淨土心有否強過留戀娑婆世界的心?在淨土裡,基本上就是修行、聽法、得佛菩薩加持消業(其實這些是現在就可以作的修行事),假如沒有堅定的出離心、解脫心,大多人臨終的一念不會是佛號,通常都是兒女、財產、事業功名等等,下一生還是回來當人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求生淨土,淨土三經都要看看。觀無量壽佛經,有十六觀,修得好的話是觀得到的。這個觀不是腦子用力去想,修行到位時,觀想現前,自動能觀得到。我目前不是修淨土法門,淨土經典不算很熟,但淨土是大乘法門裡很重要的,盡力解說一下,知見或許不全正確、願與諸位師兄交流。無量壽經裡面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綜觀涵蓋十方眾生,但每個願略有不同狀況。我娑婆世界,看來歸在十方眾生,先看第十八願:需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兩個負面條件,這兩個條件不能去淨土: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三個願都需要「至心」,可以跟我上一段文字比對一下。整個四十八願要放在一起研究。
有些人或許今生未誹謗正法,但過去生曾有,在大乘法裡需先行懺悔,將此一重罪懺悔過去,才有機會修淨土法門。
其實,蓮花苞的安排,不可思議

我會說的是,確實一生補處、確實八地以上 ← 這裡全說的是自力證
講白了的,是自己把自己的花給開了。開了是諸上善人

我不知道經是不是真的有講︰蓮花立即開、蓮花一日一夜開、蓮花 12 劫開
那麼,12 劫才開的、一日一夜開的、立即開的 ... 各個人種種不同
恰巧(對我們)證明上善也是有別
我們確實可以先模擬百千億萬種情境︰阿彌陀佛就在面前,我們不去往生
然而我們也可以模擬只要唯一的理由︰阿彌陀佛就在面前,我們就是去了
我知道「放下」可能需要功夫;同樣的『直下承擔』的直捷去了也是
面見一個全然智慧的人,哪有不服的道理?

喔,我知道,確實是被自心制約、捆綁 ... 所以即便見面也無三分情或說三分理智?

我還是重複一下好了

每天練習一下這樣的唯一︰阿彌陀佛就在面前,我就是生西
一日一夜、七日七夜、十日十夜 ...
我強調的是︰這一分一秒、這一毫秒一微秒、這 2500 豪億萬分之一秒
只要有這一點點的理智︰阿彌陀佛就在面前,我就是生西

所有見聞者。悉發覺淨直心。當下生西。若不爾者。無有是處。

今天選讀《發覺淨心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wuman555 wrote:
VU大,這部分涉及...(恕刪)
每個老師、善知識說的都是為眾生好,雖有出入,但出發點都是好的。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雖是凡夫,但是信願行俱足,蒙佛接引,蓮花中八識轉四智,「得」的意思是可以,可以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學習,無三惡道,無退轉緣。
雖是凡夫,不能只看一世。即使是造作極重罪業,下下品往生者,為何臨終能遇見善知識提醒?即使只有十念,亦能往生?那都是宿世曾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累積深厚的善根,只是一時迷失了。
以阿闍世王為例,害死父親,為何佛還要度他?因為阿闍世王過去生中曾發過菩提心,也曾供養過七十三億佛,常聞深法,其心不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雖後來忘失,但以這個因緣,釋迦摩尼佛才會想度他,也才度得了他。
真正相信,實在說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些真正能相信的人,佛說了,幾乎是每一個,沒有例外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中種的,我們自己不知道,忘掉了。但是諸佛如來沒忘掉,諸佛如來看見你接觸這個法門就加持你,讓你聽了歡喜,聽了能信、能解、能行。造作極重的惡業,那另外一樁事情,那是什麼?你沒有遇到的時候在迷,遇到的時候就覺悟了。於是乎每一個能信淨土法門的人,都是善根深厚的人。(淨空法師)
中學時代接觸了「心想事成」的概念,也實際執行過,學業、財富等方面,都如實地心想事成。在執行的過程中,告訴自己一定可以,不斷地跟自己對話、不斷地觀想,想得越清晰越好,睡前也會提醒自己才入睡,在心想的過程不會有絲毫懷疑,相信自己可以(信)、希望得到什麼(願)、努力去做(行)的結果,最後好多事真的都心想事成。
之後才稍微知道其原理為何,我們之所以要不斷地心想,不斷地觀想,無非是為了把這些資訊錄進第六識,再傳遞到第七識,進一步存到第八識…..
一萬個人,真能去淨土的可能一、兩個而已......我是這樣想的,不是0就好了,有1就有機會,真的沒去成,至少也在自己的八識心田中種下了種子。
「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
sendakgg wrote:
中學時代接觸了「心...(恕刪)
佛法不會幫助一個人事業愛情順利(看開倒是有可能), 而是求如何從六道輪迴脫離, 得到涅槃清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阿羅漢)、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要斷老、病、死的痛苦, 真的不容易呀!!
sendakgg wrote:
可是V大
經過我靈學研究
只有大福報的人才可以心想事成 (如來)
一般凡夫俗子 是做不來的
不是人人看了心想事成 照SOP辦 就真的能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中間應該要再加兩個字:積德。
斷惡修善、積累功德福德,然後才能事成。
世間的小願像功名、錢財、家庭等,一般人都可達成,可以參考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大千世界為之震動的大願就需要很大的毅力了,以法藏比丘(阿彌陀佛成佛前)為例,
世自在王如來告訴他,就像斗量大海之水,經過無數劫的堅持努力也能舀到海底,獲取海底的珍寶,
若人能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也必能獲取成果,有什麼願望是不能達成的呢?
法藏比丘立下宏大的誓願後,歷經五大劫的時間修行、積累功德才成就莊嚴佛國淨土。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不聞 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道 為諸天人師
cman4434 wrote:
佛法不會幫助一個人事...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阿羅漢)、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恕刪)
感覺這段還是在說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也。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也無眾生,也無佛
戒、定、慧
煩惱即菩提
最後悟無生
感覺要離貪、瞋、癡、慢、疑,比看開老、病、死,難多了
斷老、病、死,是否就證無生了?涅槃了?
每天能有空有地方「靜心」,真的很必要
每天歸0,從心開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