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field wrote:Stalli...(恕刪) 我記得歐迪.費爾客串過勞勃許奈德的「哈拉猛男秀」中的牛郎角色他最為人所知的角色大概是「神鬼傳奇」中的法老王護衛隊,以及「惡靈古堡」中的角色比較意外的是也客串過Star Trek🤔
Sinfield wrote:雞腿董附近有無淹水?...(恕刪) 一張圖看懂為什麼永康大灣仁德容易淹水,然而近年來似乎比較不會淹了,是真的嗎?一句話,水往低處流。會淹水的地方往往是地勢比較低的地方,而大灣仁德一帶也不例外,你能想像好幾百年前這塊區域曾經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湖泊嗎?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已經消失的鯽魚潭。鯽魚潭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後來又為什麼消失了呢?這故事可能得從好幾千年前說起。以前我們有說過,台南東區一帶其實是一片台地地形,是台南市區地勢最高的地方。而新化一帶則是逐漸進入山區的丘陵地形。而夾在中間的區塊,在數千年以前則是一片被稱為大灣海峽的區域,此地地勢低,被海水浸滿,將台南台地和新化丘陵分隔開來。後來,隨著海平面下降以及泥沙淤積,這片海峽漸漸和外海分隔開來,變成巨大的湖泊,在經年累月的變化下,形成內陸的淡水湖。而早在荷蘭人來台時,就曾記載過這座湖泊的存在,在赤崁荷耕圖上,可以看到有一片周遭生態豐富的廣大湖泊,北側還有溪流匯入台江內海。而「鯽魚潭」這個名稱,則第一次出現在西元1685年,康熙24年的台灣府志,裡面提到「鯽魚潭,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年有徵稅。」從當時的記載,就不難發現當時鯽魚潭的範圍之大、湖水之深。也因為鯽魚潭如此壯闊的景色,它甚至也曾在乾隆年間被訂為邑治八景之一。而且,不只從歷史文獻可以考察,其實從永康一帶的古地名也可以看出端倪。永康舊名「埔姜頭」,翻開地圖一看,現今的永康區公所一帶,是不是地勢稍高呢?沒錯,那正是因為昔日這裡就位於古鯽魚潭的湖畔邊,並且有植物「埔姜」大量叢生,因而有「埔姜頭」之稱。其他像是網寮,就象徵昔日居民的捕魚生活。而龍潭,舊名則是蜈蜞潭,也反應著當地昔日位於水邊有許多水蛭因而得名。以上種種,都不爭的記錄著鯽魚潭曾經存在的事實。不過時間來到1823年,道光3年,一場大雨讓曾文溪改道,台江內海逐漸淤積,也連帶影響鹽水溪等溪流。後來,鯽魚潭北側原本匯入鹽水溪的支流遭到阻塞,導致湖水無處宣洩,因而改道往南,匯聚成三爺溪接上二仁溪流入海中。此後,鯽魚潭的範圍就逐漸縮小,甚至多數地區陷入乾涸的狀態。而湖泊乾涸後帶來的肥沃土壤,也成為耕種良田的最佳場所。自此,鯽魚潭從昔日廣大的湖泊,變成一畝畝肥沃的良田。打開地圖看看,今日西灣里、崑山里一帶仍有許多農田就是最好的證據,因為昔日這裡,就是湖底的最深處。而位於崑山科技大學內的崑山湖,也可視為昔日鯽魚潭的殘留痕跡。然而,這裡低窪的地勢依然沒有改變,當道路逐漸開闢、建築逐漸開發,越來越多人口遷入這片土地,原本可以防洪蓄水的區塊也漸漸消失了。每逢下大雨,水依然往低處流,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成了容易積淹水的地方,因為這裡原本就是水該去的所在。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為以往每年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必定限時開張的景點。然而近年來,這一帶淹水的頻率似乎下降了,即便是像今天時雨量接近100毫米的瘋狂雨量,也只讓崑山科大門口的道路積水一小時,校內不僅沒有淹水,門口的水也很快就退去了。這中間到底有了什麼改變呢?首先,三爺溪是紓解這區排水的重要關鍵,幾十年來,大灣仁德一帶飽受淹水的痛苦,原因之一就是三爺溪往往排水不及。因此近十年來,針對三爺溪的上中下游一連串的整治計劃展開了,除了將三爺溪的護岸平均加高1.2公尺、河道加寬加深,增加排水量之外,也針對三爺溪沿線的多座橋樑進行改建。像是還記得幾年前仁德交流道改建,以及施工很久的萬代橋嗎?其實那也算是三爺溪整治計劃的一環。透過橋樑改建,將原本會阻擋三爺溪水流的橋墩移除,讓水流宣洩可以更順暢。還有,在三爺溪上中下游週遭也新建了許多抽水站,免得排水不及時,還有機器的力量可以加速將水抽到排水幹線中。而最重要的,還地於水,還有滯洪池的興建。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落成,讓大雨來襲時仍有地方可以暫存,這片原本就屬於水的土地,水終於也有了地方可以去。以上種種工程,讓崑山水樂園不再輕易開張,也讓昔日仁德交流道要搭橡皮艇救災的畫面,近年來也不再出現。雖然雨下的又急又猛還是會淹水,但排得快,水退得也快。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總會換個面貌跟我們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透過歷史的記載,地理的面貌,也許我們更能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知道現在的狀況,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做。台南人,不可不知台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