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弄清楚原子的意義"
差不多等於是公然指著李約瑟的鼻子公然罵罵李約瑟是學術騙子了,李約瑟的本行是胚胎化學家
算是早期的原子論先驅之一,被個後輩罵
"根本沒有弄清楚原子的意義"
差不多等於是罵個數學家不懂1+1差不多的意思
李約瑟當然不是爛到連什麼是原子都不懂,他是為了吹噓中國發明原子論,
就找中國古書裡面隨便檢幾句來奏,管他中國古書到底本來講什麼,
原子又是什麼,硬奏一起
李約瑟這是很標準的學術詐欺,要是在今天,早被踢出大學了
==============================================
評李約瑟眼中的中國物理學思想
【摘要】李約瑟挽回了中國人在科學上的自信殊不知他的話並不能盡信
讀李氏書有感
最近拜讀了英人李約瑟所著之「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的卷四26章(b)-「波與粒子」一文,其內容是探討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及物理學思想,筆者以為李氏所舉證的例子及其所強調的「中國的宇宙觀是波動的概念,建立了近代物理學的一半」這種說法很不恰當,而李氏對物理學上的「波動」、「原子」,亦缺乏基本的認識與了解。筆者認為這些錯誤如果不予澄清,將對科學史的研究造成不良的影響。但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仍然要強調,這套書提供給所有研究中國科學史的人極為完整的資料,特別是在技藝方面的文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與貢獻是遠超過它的缺陷的。
原子觀念的發展
首先,筆者希望從物理學的觀點,來探討一下「原子」的意義。在這裏當然無法談得很詳細,僅能把最早「原子」觀念啟蒙時期的意義,及道爾吞時代至近代物理發展以前的意義,還有近代量子物理興起後「原子」所代表的意義,作一個概述,再與李約瑟的論述作一個比較。
最早在古希臘時代,德莫克拉圖(Democritus)就提出了原子的觀念,他認為構成宇宙的基本單元是原子,原子的數量無限,原子是不滅的,而且是不可分的。雖然原子的大小及形狀互異,但結構非常相似。因為它們的本性就是動來動去,致使他們不停的結合、分離,並以不同的方式再結合。宇宙間每一物體或有機體都是原子偶然結合的產物。
十九世紀的科學家,承繼十七世紀虎克(Hooke)等人所提出的晶體觀念,對物質結構的排列做進一步的探索。拉瓦錫等化學家對化學反應的研究引發了道爾吞創立原子說,認為物質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構成,每種物質的原子的數量間有一簡單整數的比。當然他的學說並不完整,後來有亞佛加厥學說及許多經驗事實的修正,使得物質的結構有了定量的表示法,並且當時已有初步的氣體動力論與熱力學,化學反應的機制也有了巨觀物理學上的理論,與原子的觀念具有密切的關係。和古希臘時代相同的是原子仍是構成宇宙最基本的單元,但化學反應與物質變化的理論已經是一門有系統的知識,而非以前所謂的「碰巧符合」了。
到了晚近,原子不再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單元了,它本身還有內部構造,由質子、電子、中子三種基本粒子構成。這三種質點的數量掌管著原子的本質,它們在原子中依據量子力學的定律運動;原子與原子之間亦遵守量子物理的定律而形成各種分子、晶體等。人們又根據動力理論與統計力學,為化學反應建立了微觀理論的機制;此外並發現宇宙間除了形成原子的電子、質子、中子之外,尚有數百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從古希臘到今天,原子觀念從玄想到巨觀的度量,再把人們對「原子」的描述帶入了微觀物理的世界裏,就物理學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是何等地壯觀!
李氏的牽強附會
現在讓我們回到李約瑟的文中來,他說:
原子的觀念是歐洲與印度最熟識的特性之一,雖然歷代的中國思想家也曾灌溉這個觀念的種子,但從未生根。也許是因為它與中國思想所根據的有機假定觀念,不相符合之故。……如前所述,各個文明都可以產生原子的基本觀念,因為每處的人們在砍柴的工作中,當然都會發生一個問題,那就是:
「如果繼續砍伐下去,直到不能再砍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在上面這段話中,有關印度和歐洲的理論是否對原子觀念很熟悉,筆者並不清楚。如果這個原子指的是古希臘時代的意義而言,筆者以為德莫克拉圖的觀念雖不正確,然而已略見道爾吞時代原子觀念的雛形,但這兩個時代間隔逾二千年;而物質結構的理論,也似乎不是循著這個理論基礎一線進展的。因此,原子觀念是否真如李氏所言「為印度與歐洲理論中所熟識的特性」,是令人懷疑的。另外,他提到「各個文明可獨立產生原子觀念」的一段說明也頗值商榷。德莫克拉圖並不是樵夫,但原子說是他提出的,可見一個學術思想的形成不只靠經驗,還需要一些求知的動機和豐富的想像力。有了這些條件,會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又和其社會的人文背景有關,並不能據此就作這個論斷。況且李氏並未對原子的意義作一明確限定,根本缺乏論據。
李氏文中曾提出一些所謂「中國歷代出現的幾次曇花一現的原子觀念」。他說墨經用幾何點作為原子之定義,並認定瞬刻的時間亦具有原子之意義,這種附會似乎過於牽強。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原子只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並無其他的意義在內。但在李氏所提的論述中,卻把一個微小的量、一個微小的空間或時間度量都視作是原子,從這裏也可看出李約瑟根本沒有弄清楚原子的意義,也不曾真正了解中國古文獻記載的涵義及其發生的背景。
波的意義與波動觀念
接下來,筆者要簡單說明物理學上「波動」的觀念,以便探討李約瑟所謂「中國的思想是受波動觀念支配」的說法時,有一個比較標準。
就歷史的觀點而言,波的觀念是從對光的觀察,彈性物質的機械變化,聲音的觀測等研究逐漸形成的。它是指一種週期性的運動,並具有傳遞(propagation)、介質(波賴介質傳遞)及固定的波長等特性。除此以外,波的描述可以用質點的運動來簡化;波動現象不只是位移或相位的變化傳遞,也有能量與動量的傳遞,而這兩個物理量的意義就是從質點運動而來的。不過波最重要的是它有干涉現象。
在近代量子物理中,從許多實驗的事實知道,光在某些現象中具有波動的特性,但在其他現象中,它卻具有質點的本性(如光電效應)。另一方面,一個小粒子在經過狹縫時,也會出現干涉現象,亦即當一個質點經過一個有兩個小孔的隔板時,我們無法預測它會從那一個小孔經過,這說明了質點也有波動的特性。因此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觀念。由物質波得到的波方程式,實際上就是一個質點的運動定律,我們可以據此知道一個質點在某一時間出現在空間內一點的機率;但是我們不能同時正確地量度到一個質點的位置與動量──這就是有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這個結論是古典物理所沒有的。
實際上古典物理只是量子物理在日常生活尺度時的表現,而前述的機率分布,以及測不準的觀念都是從物質波的觀念得到的。我願在此引愛因斯坦對近代量子物理的闡釋來說明波的意義在近代物理的延伸,以及「波」帶給物理哲學思想的影響。愛氏在他的「物理學進化」書中最後一章的結語寫著:
「光是波還是一陣光子呢?一束電子是一陣基本粒子還是一種波呢?這些基本問題迫使物理學去做很多實驗。在尋求它們的解答時,我們不用描述空間與時間中的現象那樣的方式來描述原子現象,而是進一步迴避掉舊的機械觀。量子物理學所建立的規律用以掌握集體而非個體,所描述的不是特性而是機率(筆者註:所有被觀測到的特性都是這些機率的綜合表現),不揭露體系的未來,而掌握機率隨時間的變化,以及關聯於個體所組成的大集體。」
陰陽與波動是風馬牛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李氏的論述上來,他說中國古籍大都「強調陰陽兩力,互相起落,如波之進行等,這兩種基本的力量充滿在大自然裏。」他並舉了一些中國古文獻作為例證:
1.鬼谷子:「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2.淮南子:「…陽生於子,陰生於午。」
3.春秋繁露:「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左或右,…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
4.王充論衡:「陽極反陰,陰極反陽。」
5.劉晝劉子:「…陽極而陰降,陰極而陽昇,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此天之常道也,勢積則損,財聚必散,年盛返衰,樂極還悲,此人之恆也。」
6.劉智論天:「…若如所論,必有大蔭,日月在衝,何由有明?劉智曰:夫陰含陽而明,不待陽光明照之也。陰陽相應,清者受光,寒者受溫,無門而通,雖遠相應,是故觸石而次出者,水氣之通也。相響而相及,無遠不至,無隔能塞者。至清之質,承陽之光,以天之圓,面向相背,測立不同,光魄之理也。陰陽相承,彼隆此衰,是故日月有爭明,曰微則晝,月見,若但以形光相照,無相引受之氣,則當陽隆乃陰明隆,陽衰則陰明衰,二者之異,無由生矣。」
7.詩緯汜曆樞,玉翰山房輯佚書:「凡推其數,皆從亥之仲起,此天之所定位,陰陽週而復始,萬物死而復蘇,大統之始。」
8.白虎通德論:「陽之道極則陰道受,陰之道極則陽道受,明二陰二陽不能相繼也。」
李約瑟列舉出這些文獻,目的就在說明中國哲學思想受陰陽交替的支配。他把陰陽交替視作是一種週期性的波動行為,甚至把劉智對日月蝕的說明形容為「具有一連串健全的科學觀念,如波動、超距作用及自身週期性等。」李氏的這些論點可以說含糊不清。
李氏的似是而非
首先他把陰陽比作兩種「力」,但從上面他所列舉的文獻中,陰陽代表著月亮與太陽,黑暗與光明,冷與熱……等,並不含有「力」的意義在內。在中國古代,一般人對陰陽的看法是兩種對比的狀態或現象,如人或動物的兩性、日月、明暗或冷熱的對比、甚至是一些抽象的意念,均可以陰陽來代表和區別。一般說來,陰象徵空虛,陽則象徵充實,李約瑟把這些事物通通攪和在一起,再用一個「波動」來統攝,就說中國思想受到「波動」觀念的支配,或說中國思想中已具「波動」概念,未免過於武斷。
事實上,李氏所列舉的文獻中並沒有筆者剛才談到的物理學中的波動觀念,甚至可以說毫不相干。陰陽交替未必有一定的週期,所謂的「勢積則損」,「樂極返悲」並不構成週期,否則就會有「勢損則積」,「悲極生樂」等成語了。再說即使是週期性的運動也不見得就是波動,在古典物理學中,除了週期之外,波應具有我們前所討論的各種特性,在量子物理中,波更具有統計上的意義,但上述的這些例證中並沒有這些內涵。最可笑的是李約瑟說中國的宇宙觀建立了「近代物理的一半」,他所謂的「一半」若是指波動,那麼另一半想必是指「粒子」了。其實在物理學中,並不是用「這一半」、「那一半」的二分法就可以叫波與粒子壁壘分明的。此外,他說宋儒心中已具有「正弦曲線想法」實更屬無稽,因為中國傳統所觀察到的波動現象能與陰陽扯上關係的大概只有水波,但這些經驗並未擴充到對其他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描述上。
另外,李氏也分析有關文字結構與原子說之關係,此非筆者所能理解,唯其文尾提到「中國的宇宙觀是一個連續性的媒質或間質。各物就在其中,發生互相作用,不是由於原子的碰撞,而是由於輻射的影響,它是波的世界,不是質點的世界。因此近代古典物理的一半是由於中國……」這又是一段充滿錯誤的話語。李氏認為中國的有機哲學是連續性的,但波的本質不完全是連續的。波的分布對於位置的函數是連續的,但它所傳遞的能量與動量卻可能受到邊界條件的限制,而具量子化之情形,亦即它對狀態的分布有可能是離散的。並且質點碰撞與輻射作用常常同時在同一物理過程內發生。李約瑟的說法只顯示了他對物理學的基本觀念缺乏認識。
主觀偏愛非研究之道
上面這些是筆者以物理學的觀點來看李氏論述中所犯的錯誤。有一點必須說明,我並未提出任何結論來肯定或否定中國宇宙觀中到底有沒有「波動」或「原子」的概念,這個問題不是筆者的學識與能力所能解答的,這還需要專家的研究才能得到結論。筆者以上所批判的只是李氏缺乏物理學之專業背景,而濫用物理學之名詞捕風捉影,穿鑿附會,故不能從他的論證來肯定這些結論。在此筆者願試著分析李氏犯錯之原因,作為本文之結論。
1.李約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因此這本書的價值與貢獻便僅止於有系統地整理了很多傳統中國的科技文獻,吾人從其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所累積的技藝經驗和知識並不比西方少,甚至可能比西方多,這也表示中國發展科學的專業基礎可能較西方優越。但中國後世何以未發展出一套高度系統化的科學知識?這個問題卻非李氏所能解答,而有賴中國人自己的努力與檢討。但筆者以為一個外國人能對中國科技史的研究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夠讓中國人汗顏了。
2.李氏的科技專業背景只限於生物化學,其他科學知識的基本訓練顯然不夠,至於他是否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也令人懷疑,以他的學識背景而要完成這麼大的一部鉅著,自不免在許多地方流於獨斷。
3.李氏有一種強烈的動機──特別強調傳統中國文化對近代西方科技的貢獻。筆者以為這純是他個人的偏見,如果沒有這種不客觀的心理,他所犯的錯誤會少很多,而使這套書具有更高的價值。李氏在序言中曾說過他所整理的古籍中有許多進步的技術記載前所未聞,但我們不能據此就強調中國文化對近代科學的貢獻。筆者以為要談中國文化對西方近代科技是否有所貢獻,應細看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在那一方面受到中國文化的啟示,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我不知道李氏處理別的科技學門是如何,但就物理學而言,他至少犯了相當多的錯誤。筆者認為,若從事歷史研究工作的態度如此不嚴謹,不只會使科學史的研究走上歧途,同時妨害了我們對中國文化本質的探索和價值的追尋,所以不能不提出來提醒所有研究科學史的學者引以為戒。
參考書籍:
1.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李約瑟著
a.英文版:Vol 4; 1. Chapter 26.
b.中文版:陳立夫譯,商務版。
2.物理學之進化:愛因斯坦著,郭沂譯,水牛出版社
3.科學與科學思想簡史:F. Sherwood Taylor著,協志工業叢書。
4.西洋文化史:Edward Mc. Nall Burns著。周恃中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後記:本文承蒙郭正昭老師和李怡嚴老師的鼓勵與指導,謹在此向他們致萬分的謝意。)
魯經邦現為清大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這也解釋了李約瑟難題為何古中國科技領先而現代科技卻落後西方?答案之一就是中國科技從沒領先過.......
這也讓我恍然大悟,為何中國老是提到古代有啥了不得的發明,可是現在看看現代中國卻一副鳥樣,8國輪姦無力還手...原來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已有5000年歷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