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大陸京津高速鐵路問題

a843433 wrote:
強取豪奪,莫過於此....(恕刪)



這樣就叫強取豪奪???

是教育有問題還是人的問題阿???!!!
enzolin168 wrote:
是我記錯了嘛杭州灣大...(恕刪)

那期我也看过啊,我说的没错拉!
kow531 wrote:
那就誇張啦.長三角還...(恕刪)


珠三角的私人保有輛以我們城市來算汽車每月30%的增長度發展,機車共130多萬輛,電瓶車也有,只是不合發上路。
如果公車發展得好,當然支持禁止主要汚染源的車輛,但是公車老是發展得不好,方便不了民眾也帶來了問題。

最不理解的是在廣州某些路段,連單車也禁!
講這些完全國產自立更生的話聽聽就算了,學理工的人只會當這是笑話!要技術自主,那這項科技的專利權在誰手上?關鍵零組件會自製?若要自製的話要買許多加工設備會增加預算,就算買了也是依樣劃葫蘆,那更是浪費錢!充其量是買設計圖自己組裝罷了!裝一台與一百台還不都是一樣?

知不知道know how與know why的差異?

沒有花大錢做研發與養技術人員做研究,永遠只是當跟隨者而以!就算把技術規格告訴你,也永遠學不到人家如何努力才得到這些數據!沒有know why,永遠都是依樣劃葫蘆!

然後向政客騙錢,政客向老百姓邀功!

上下交相賊罷了!

關鍵技術與零件永遠被人掐著!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耻辱号,哈哈,其实在内地居民也很屑,东西是不错,政府吹牛吹大了。
1.這位姑婆層次水平差殷董太多了吧~

2.掌握蓋高鐵的技術就可以國泰民安盛事萬年了嗎?挖到大油田比較實際吧~

3.不要小看一顆螺絲釘,很多機械設備的關鍵小零件製作水準還真是不低...就好像台灣中國都會做螺絲起子,但能讓人信賴的還是日本跟德國製的.會做不代表工業水準就跟上了.
rogerkuo2001.tw wrote:
講這些完全國產自立更...(恕刪)


這你就錯了~~只要是中國說“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東東,那就是擁有完全專利權,以後自己想怎么造怎么造~~

整個京滬高鐵項目就是如此,更妙的是,中國政府巧妙的搖著上千億的大合同,拖而不決究竟使用哪家的技術。利用日、德、法、加四個廠商的競爭關係,使其相互爭鬥,最後讓他們從新幹綫到ICE到TGV,統統給我交出來!簡直是技術轉讓的經典案例~~

第一批機車是全進口的,到第二批,已經實現百分之七十零部件國產化率,以後這個比率會越來越高~~

我也舉個反例。上海的磁懸浮就并非“擁有完全知識產權”,而基本上是德國人幫著造的。一來是商業化運營成本問題(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技術成熟度),二來德國在這個技術轉讓上不肯鬆口。再加上德國自己那邊的運營線出了事故,原本計劃中的“滬杭磁懸浮線”——上海到杭州,也就暫時被擱置。
中國在大城市“限摩”,甚至“禁摩”主要原因有二:

1:控制排放污染。摩托車(你們叫機車)的尾氣排放程度,由於車體所限,實際上是遠遠大大高於汽車的。

2:減少“橫衝直撞”的摩托車與自行車發生事故的概率。


所以現在“電動自行車”很流行,但同樣有問題,就是那個電池如果廢棄,又會造成污染。所以有的城市又開始限制電動自行車。。。

人類永遠是矛盾的產物。。。


ForbesAve wrote:
我到覺得真的或是假的對我們都沒關係呀
以台灣來說
如果真的大陸的比較屌
一來也不可能賣我們(它們技術也還沒到可以輸出)
二來就算比較屌,以台灣那樣多站...你願意多花幾百億只為了縮短10分鐘

有人提到"大陸能"我們為啥不能
我覺得該收起那些競爭的心吧
自己要了解到台灣只是個2300萬人口 土地又小的小國
沒有必要"樣樣能",或是別人會的我也要會...有必要那樣嗎??
了解自己長處,最有效的規劃跟發展自然有他的生存空間..

台灣的未來在於掌握自己的競爭力,好好順利得找一條路活下去
不是要贏對岸或是贏誰才可以活下去的

如果今天台灣的工業政策是要發展鐵道輸出或是重工業...
那也許有自己開發的必要
問題是沒有...
人家新幹線技術都已經發展那樣久了也適合台灣...
用買的就好...何必自己來

這樣說吧..以台灣的國力
自己發展可能得花兩倍的時間 三倍的錢 加上80%的成功率
買的可能少一半時間 三分之一的錢加上100%的成功率
那我到是寧願用買的...

還有連這樣的議題也可以扯到啥固步自封的台灣人的政治想像力也挺豐富的...(恕刪)


1000%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大陸大有他的處事之道,台灣小不必隨之起舞!

前面有政治魔人談到晶圓廠開放的問題,

想看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投資大陸晶圓廠有多少?

再看看台灣問題就清潔多了!
岩土工程 wrote:
這你就錯了~~只要是中國說“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東東,那就是擁有完全專利權,以後自己想怎么造怎么造~~

整個京滬高鐵項目就是如此,更妙的是,中國政府巧妙的搖著上千億的大合同,拖而不決究竟使用哪家的技術。利用日、德、法、加四個廠商的競爭關係,使其相互爭鬥,最後讓他們從新幹綫到ICE到TGV,統統給我交出來!簡直是技術轉讓的經典案例~~
..(恕刪)


哈,您真不是理工背景出身的,就算籃圖/專利給你,要怎麼改良也是要知道know why!要造一模一樣的再向美日買零組件組就行了!造N台也是一樣,吹牛皮不要吹的太過!

台灣一些汽車廠與日本車廠合作N年,規定自製率,藍圖與製造技術都有,還不是做不出一流的車子!

給製造技術沒什麼,如何設計要養人與設備,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就成了!

您真是不懂什麼叫know why!小弟在美國研究機構待著,我那些北大清華前幾名畢業來美的同仁也是如此的看!

真是上下交相賊!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