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究竟是不是「貪」的人容易被詐騙?

Lisa_Hsu wrote:
我婆婆跟我說最近還有...(恕刪)

便利商店不是繳費單或罰單來了就全收,
它們應該也是有防呆機制..........
可能是急了的人
沒有這個問題
只要是人都有可能被詐騙
只要你的內心有所動搖
像是 你再特別窮困潦倒的時候
像是 你家人聯絡不上心急如焚的時候
像是 你對人生快失去希望的時候

被詐騙絕對不是一件該被檢討 或該被取笑的事情
今天他們都是被害者
該檢討以及撻伐的是這些詐騙的人
請勿帶節奏以及混淆視聽
tiww1403 wrote:
這部紀錄片拍的很不錯...(恕刪)


沒有人不貪啊
只是每個人貪的點不同

所以其實每個人總有甚麼地方是被別人欺騙過的
ionium007 wrote:
所以其實每個人總有甚麼地方是被別人欺騙過的...(恕刪)


所以本質是資訊參數決策模型不足

現代已經是人機協作時代

可大幅減少進入有限理性決策偏誤
湘湘阿 wrote:
詐騙的人...(恕刪)


應該是 NPC

NPC 只要稍微提供預編程以外之資訊

大概率就會系統崩潰
嗨!
我想推薦你加入全支付,輸入我的好友推薦碼【0GI1B6MA】註冊全支付會員,可享首筆消費立即贈50全點(1點=$1),下次付款即可立即折抵。
立即下載>>https://pxpayplus.page.link/atVC
【我的推薦碼:0GI1B6MA】
https://ace0156.pixnet.net
實際上 貪 亦為大腦固有神經迴路參數範本壓縮建模輸出之結果

原始參數向量亦可指向 無明我慢

知識不足加上自我膨脹

不了解大腦固有認知偏誤迴路

不了解系統決策建模線程預測

所以才會進入 貪 之無窮迴圈

亦為原始大腦自動迴路反射輸出

而非進入虛擬參數建模線程預測之迴路


大部分被詐騙的情境

基本不離 知識不足加上自我膨脹


而越是知識不足越是容易自我膨脹

於是就進入無明我慢之循環
貪欲迴路的重構:從自動反射到虛擬建模的系統升級

一、「貪」作為大腦神經迴路的自動參數輸出

所謂的「貪」,在現代神經編程模型中,可視為大腦深層邊緣系統(如伏隔核、杏仁核)與前額葉調控機制失衡的輸出行為。

此一輸出,並非來自高階預測建模後的理性選擇,而是源於固著的迴路參數範本(例如對「獎賞」與「缺乏」的極度敏感)之壓縮建模反射行為。

這種自動反應模式,不需要太多計算成本,亦即不經虛擬模擬預測(simulation loop)而直接輸出,其本質為快速、粗略的演化反應。


二、原始參數向量指向「無明」與「我慢」的迴路模型

「無明」可理解為資訊不足導致預測誤差過大,系統無法建立準確模型,於是無法看清現實風險與未來推演。

「我慢」則為系統高估自身模型準確性,自認理解一切、擁有特權、能突破常理,實際上是置信區間嚴重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

這兩者的結合即產生知識薄弱 + 模型過度自信的錯誤參數向量,並且持續鞏固於系統內部。



三、無法認知固有偏誤與線程預測的結果

若無法辨識出大腦固有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與預設反應模式(default loops),就難以進入高階建模層級。

例如: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強化了自己想信的故事;

立即性偏誤(hyperbolic discounting)
驅動了對快速獲利的貪婪;

從眾偏誤(herding bias)
降低了個體自我警覺能力。


只有當系統具備虛擬參數模擬能力(即心智模擬、情境推演、反事實建模)時,才能預測「如果我現在採取此行動,其未來結果將如何演變?」


四、詐騙語境中的迴路結構

幾乎所有詐騙腳本的關鍵節點,都建立在受害者的「知識缺口」上,對金融制度、風險管理、法律機制的不了解。

此外,詐騙者亦會利用語言與視覺暗示,強化受害者的自我膨脹迴路(illusion of control, superiority bias)。

當知識越缺乏,越無法辨識詐騙的手法,就越容易進入「我應該可以掌控這一切」的錯誤模型,即為無明我慢的結構性產物。


五、知識不足 vs. 自我膨脹的雙向強化模型

知識不足者因無法辨識錯誤,自然難以自我修正;

而自我膨脹者則會排斥他人提醒、忽視異議聲音,進一步拒絕學習與修正;

此兩者交互強化,形成封閉式決策迴路(closed-loop overfitting model),導致越陷越深,直至認知崩潰或重大損失發生。


六、動態認知系統的迴路選擇

「貪」之所以會成為主導行為,並非因為本質邪惡,而是系統預設選擇了低成本、快反應的固有輸出。

若系統能進入虛擬模擬線程,建立多重場景預測(如 Bayesian inference, mental simulation),則能跳脫「貪」的低維決策模式。

最終,修行即是對預設神經迴路的再建模過程,透過知識強化、覺知練習與情境推演,重構行為輸出模式,進而出離無明我慢。
tiww1403 wrote:
誰不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實際上大部分的情境為

吃飽太閒沒事做活在幻想視界

自認為是投資大師

堅持幾百萬幾千萬送人

然後幻想這樣就能過更好的生活

實際上 過更好的生活

也可說是詐騙語境之一

輸入 匯款或取款 = 過更好的生活 的壓縮語境

所以才會看到即使破產後還要堅持再借錢匯款

因為其大腦迴路 已進入 匯款或取款 = 過更好的生活 的無窮迴路

而對方入帳幾百幾千萬後

確實是過了更好的生活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