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Life wrote:我認為樓主可以去了解一下何謂 「普世價值」 這4個字。了解了, 樓主就不會開這樓了。 其實從樓主後面幾篇文看來我認為他的論述比較偏身心靈,比如說賽斯 或 奧修那一類的思想這類的思想我以前也研究很深入,基本上就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在看事物這跟站在人的角度看事情,從一開始出發點就不一樣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誰對誰錯.,而是站的角度.詮釋的方式不同,討論到後來是不會有交集的
有人說政壇那些人,做了不正確的事,都沒看到出什麼事,這就要說到某網友提到的緣了。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宋尚齋 何平 譯註【說明】本傳是袁盎和晁錯的合傳。袁盎在漢文帝時,深得信任,所言皆聽,但到漢景帝時,卻被查辦,降為庶人。而在文帝時默默無聞的晁錯曾數十次上書也不被採納,到景帝時,因與之密切,卻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權傾九卿,不可一世。真可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晁錯削藩,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劉氏王朝的統治。但在吳楚叛亂的危急時刻,景帝卻親自下令將其殺死,由此可見統治者的殘忍無情。司馬遷在《袁盎晁錯列傳》中對此都有細緻的描寫和深刻的反映。袁盎為人敢言直諫,有較濃厚的儒家思想,他強調等級名分,要求人們都按「禮」的規定行事,不能有僭越行為。文章中所寫袁盎與皇帝、后妃、丞相、諸侯王的幾件事情,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來選材的,通過對這些典型事件的精細刻劃,把袁盎的性格特徵較鮮明地突現了出來。與袁盎不同,晁錯受法家思想影響極深,要求依法行事,為此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對法令多次更正修改;他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王的勢力,為此他不僅置大臣們的反對於不顧,連父親的勸說也拒絕了。文中寫晁錯,主要寫他的「峭直刻深」,似乎不近人情,這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篇文章不僅能緊緊圍繞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來選取典型事件,而且能把兩個人的合傳寫得渾然一體。文中對袁盎、晁錯兩人生平事迹的敘述有分有合,分得清楚,合得自然,既條理井然,又結構完整。袁盎是楚地人,字絲。他的父親從前曾經與強盜為伍,後來搬遷定居在安陵。呂后時期,袁盎曾經當過呂后侄呂祿的家臣。等到漢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噲保舉他做了中郎的官。絳侯周勃擔任丞相,朝覲之後,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躊躇滿志。皇上對他非常恭敬,常常親自送他。袁盎進諫說:「陛下以為丞相絳侯是什麼樣的人?」皇上說:「他是國家的重臣。」袁盎說:「絳侯是通常所說的功臣,並不是國家的重臣。國家的重臣能與皇上生死與共。當年呂后的時候,諸呂掌權,擅自爭相為王,以致使劉家的天下就像絲帶一樣的細微,幾乎快要斷絕。在這個時候,絳侯周勃當太尉,掌握兵權,不能匡正挽救。呂后逝世,大臣們一起共同反對諸呂,太尉掌握兵權,又恰好遇到那個成功的機會,所以他是通常所說的功臣,而不是國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對皇上表現出驕傲的神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臣下與主上都違背了禮節,我私下認為陛下不應該採取這種態度。」以後在上朝的時候,皇上逐漸威嚴起來,丞相也逐漸敬畏起來。過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現在你小子卻在朝廷上毀謗我!」袁盎也不向他謝罪。等到絳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職位,回到自己的封國,封國中有人上書告發他謀反,於 是絳侯被召進京,囚禁在監獄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說話,只有袁盎證明絳侯無罪。絳侯得以被釋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絳侯於是與袁盎傾心結交。淮南王劉長來京朝見的時候,殺死了辟陽侯,他平時待人處事也相當驕橫。袁盎勸諫皇上說:「諸侯過去驕橫必然會發生禍患,可以適當地削減他們的封地。」皇上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淮南王更加驕橫。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準備造反的事被發覺,追查治罪,這件事牽連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徵召,皇上便將他貶謫到蜀地去,用囚車傳送。袁盎當時擔任中郎將,便勸諫說:「陛下向來嬌縱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為人剛直,萬一在路上遇到風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會被認為以天下之大卻容不得他,而背上殺死弟弟的惡名,到時怎麼辦呢?」皇上不聽,終於那樣辦了。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這個消息傳來,皇上不吃也不喝,哭得很悲哀。袁盎進入,叩頭請罪。皇上說:「因為沒有採用你的意見,所以才落得這樣。」袁盎說:「皇上請自我寬心,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難道還可以追悔嗎!再說陛下有三種高出世人的行為,這件事不足以毀壞您的名聲。」皇上說:「我高於世人的行為是哪三種?」袁盎說:「陛下住在代國的時候,太后曾經患病,三年的時間,陛下不曾合眼,也不脫下衣服睡覺,凡湯藥不是陛下親口所嘗過的,就不準進奉給太后。曾參作為貧民尚且難以做到這樣,現在陛下作為君主卻實行了,比起曾參的孝來那是超過得很多了。諸呂當權時,大臣獨斷專行,而陛下從代地乘坐六輛下等馬拉的車子,賓士到禍福難料的京城來,即使是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比不上陛下。陛下到達代國在京城的客館,面向西兩次辭讓天子位,面向南坐著有三次辭讓天子位。許由辭讓天下也只是一次,而陛下五次將天下辭讓,超過許由四次之多啊。再說陛下貶謫淮南王,是想讓他的心志受些勞苦,使他改正過錯,由於官吏護衛得不謹慎,所以他才病死。」於是皇上才感到寬解,說道:「那以後怎麼辦呢?」袁盎說:「淮南王有三個兒子,隨您安排罷了。」於是文帝便把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而袁盎也因此在朝廷中名聲大振。袁盎常常稱引些有關大局的道理,說得慷慨激昂。宦官趙同因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寵幸,常常暗中傷害袁盎,袁盎為此感到憂慮。袁盎的侄兒袁種擔任侍從騎士,手持符節護衛在皇帝左右。袁種勸說袁盎說:「你和他相鬥,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毀謗的話不起作用。」漢文帝出巡,趙同陪同乘車,袁盎伏在車前,說道:「我聽說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車輿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如今漢王朝雖然缺乏人才,陛下為什麼單單要和受過刀鋸切割的人同坐一輛車呢!」於是皇上笑著讓趙同下去,趙同流著眼淚下了車。文帝從霸陵上山,打算從西邊的陡坡賓士而下。袁盎騎著馬,緊*著皇帝的車子,還拉著馬韁繩。皇上說:「將軍害怕了嗎?」袁盎說:「我聽說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時不*近屋檐邊,家有百金財富的人站的時候不倚在樓台的欄杆上,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險而心存僥倖心理。現在陛下放縱駕車的六匹馬,從高坡上賓士下來,假如有馬匹受驚車輛毀壞的事,陛下縱然看輕自己,怎麼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上這才中止。皇上駕臨上林苑,竇皇后、慎夫人跟從。她們在宮中的時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這次,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皇上也發怒,站起身來,回到宮中。袁盎就上前勸說道:「我聽說尊貴和卑下有區別,那樣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經確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妾,妾和主上怎麼可以同席而坐呢!這樣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別了。再說陛下寵愛她,就厚厚地賞賜她。陛下以為是為了慎夫人,其實恰好成了禍害她的根由。陛下難道沒有看見過『人彘』嗎?」皇上這才高興,召來慎夫人,把袁盎的話告訴了她。慎夫人賜給袁盎黃金五十斤。但是袁盎也因為多次直言勸諫,不能長久地留在朝廷,被調任隴西都尉。他對士兵們仁慈愛護,士兵們都爭相為他效死。之後,提升為齊相。又調動擔任吳相。在辭別起程的時候,袁種對袁盎說:「吳王驕橫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國中有許多*詐之人。現在如果你要揭發懲辦他們的罪行,他們不是上書控告你,就是用利劍把你刺死。南方地勢低洼潮濕,你最好每天喝酒,不要管什麼事,時常勸說吳王不要反叛就是了。像這樣你就可能僥倖擺脫禍患。」袁盎採納了袁種的策略,吳王厚待袁盎。袁盎請假回家的時候,路上碰到丞相申屠嘉,便下車行禮拜見,丞相只從車上表示謝意,袁盎回到家裡,在下屬官吏面前感到羞愧,於是到丞相府上,要求拜見丞相。丞相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見他,袁盎便下跪說:「希望別人迴避,單獨會見。」丞相說:「如果你所說的是公事,請到官署與長史掾吏商議,我將把你的意見報告上去;如果是私事,我不接受私下的談話。」袁盎就跪著勸說道:「你當丞相,請自我權衡一下,與陳平、絳侯相比你怎麼樣?」丞相說:「我比不上他們。」袁盎說:「好,你自己都說比不上他們。陳平、絳侯輔佐保護高祖,平定天下,當了將相,誅殺諸呂,保全了劉氏天下;您只是腳踏弓弩,才當了低級武士,又提升為隊長,積累功勞做到了淮陽郡守,並沒有出什麼奇計,在攻城奪地、野外廝殺中立下戰功。再說陛下從代地來,每次上朝,郎官呈上奏書,他從來沒有不停下車來聽取他們的意見,意見不能採用的,就擱置一邊,可以接受的,就採納,從來沒有人不稱道讚許。這是為了什麼呢?是想用這種辦法來招致天下賢能的士大夫。皇上每天聽到自己從前所沒聽過的事情,明白以前所不曾明白的道理,一天比一天更加英明智慧;您現在自己封閉天下人的口,而一天天更加愚昧。以聖明的君主來督責愚昧的丞相,你遭受禍患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啊!」丞相於是拜了兩拜,說道:「我是個粗鄙庸俗的人,就是不聰明,幸蒙將軍教誨。」申屠嘉引袁盎入內室同坐,把他作為上賓。袁盎向來不喜歡晁錯,只要有晁錯在的地方,袁盎就離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就離開。兩個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談過話。等到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繼位,晁錯當上了御史大夫,派官吏查核袁盎接收吳王劉濞財物的事,要按罪行的輕重給予懲罰。皇帝下詔令赦免袁盎為平民。吳楚叛亂的消息傳到京城,晁錯對丞史說:「袁盎接收了吳王的許多金錢,專門為他遮掩,說他不會反叛。現在反叛已成事實,我打算請求處治袁盎。他必當知道叛亂的陰謀。」丞史說:「事情還沒有暴露出來,就懲治他,可能中斷叛亂陰謀。現在叛軍向西進發,懲辦袁盎有什麼好處呢!再說袁盎也不該有什麼陰謀」。晁錯猶豫不決。有人將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當夜去見竇嬰,向他說明吳王所以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皇上面前親口對質。竇嬰進宮向皇上報告了,皇上就召袁盎進宮會見。晁錯就在面前,等到袁盎請求皇上避開別人單獨接見,晁錯退了下去,心裡非常怨恨。袁盎詳細地說明了吳王謀反的情況,是因為晁錯的緣故,只有趕快殺掉晁錯來向吳王認錯,吳軍才可能停止。他的這些話都記載在《吳王濞列傳》中。皇上任命袁盎擔任太常,竇嬰擔任大將軍。這兩個人向來有交情。等到吳王謀反,居住在諸陵中有威望的人和長安城中的賢能官吏都爭著依附他們兩個人,駕車跟隨在後面的每天有幾百輛。等到晁錯已被誅殺,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到吳國。吳王想讓他擔任將領,袁盎不肯。吳王想殺死他,派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當初袁盎擔任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從史偷偷地愛上了袁盎的婢女,與他私通,袁盎知道了這件事,沒有泄露,對待從史仍跟從前一樣。有人告訴從史,說袁盎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從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親自駕車追趕從史,就把婢女賜給他,仍舊叫他當從史。等到袁盎出使吳國被圍困,從史剛好是圍困袁盎的校尉司馬,司馬就把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賣了,用這錢購買了兩擔味道濃厚的酒,剛好碰上天氣寒冷,圍困的士兵又餓又渴,喝了酒,都醉了,圍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馬乘夜裡領袁盎起身,說道:「您可以走了,吳王約定明天一早殺您。」袁盎不相信,說:「您是幹什麼的?」司馬說:「我是原先做從史與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這才吃驚地道謝說:「您慶幸有父母在堂,我可不能因此連累了您。」司馬說:「您只管走,我也將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來,您又何必擔憂呢?」於是用刀把軍營的帳幕割開,引導袁盎從醉倒的士兵所擋住的路上出來。司馬與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節旄揣在懷中,拄著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時候,碰上了梁國的騎兵,騎兵賓士而去,終於將袁盎出使吳國的情況報告了皇上。吳楚叛軍已被攻破,皇上便把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改封為楚王,袁盎擔任楚相。袁盎曾經上書進言,但未被採納。袁盎因病免官,閑居在家,與鄉里人在一起混日子,跟他們玩鬥雞賽狗的遊戲。洛陽人劇孟曾經拜訪袁盎,袁盎熱情地接待他。有個安陵地方的富人,對袁盎說:「我聽說劇孟是個賭徒,您為什麼要和這種人來往呢?」袁盎說:「劇孟雖是個賭徒,然而他母親去世時,送葬的客人車子有一千多輛,這也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地方。再說危難的事人人都有。一旦遇到危難有急事敲門,能不用父母還活著推辭解脫,不用有事不在家加以拒絕,天下所仰望的人只有季心、劇孟而已。如今您身後常常有幾個騎兵隨從著,一旦有急事,這些人難道可以依*嗎?」袁盎痛罵富人,從此不再與他來往。眾人聽了這件事,都很稱讚袁盎。袁盎雖然閑居在家,漢景帝經常派人來向他詢問計謀策略。梁王想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袁盎進言勸說,從此以後,這種議論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經派人刺殺袁盎。刺客來到關中,打聽袁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眾人都讚不絕口。刺客便去見袁盎說:「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錢來刺殺你,您是個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殺您。但以後還會有十多批人來刺殺您,希望您好好防備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裡又接二連三地發生了許多怪事,便到棓(bèi,被)先生那裡去占卜問吉凶。回家的時候,隨後派來的梁國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門外面攔住了袁盎,把他刺殺了。https://www.51shucheng.net/zh-tw/lishi/shiji/liezhuan/5282.html
joe720325 wrote:你看 這麼多以前殺過(恕刪)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現世為何不報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華報、果報、餘報。華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華報在現世一定會報。華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本文摘自《法鼓鐘聲》
現在意識不知道,不代表債主不知道,其他沒肉體的運作,還是照常運作,債主找上門要債,還是只能由他。還前世債,不一定要占用工作時間,舉手之勞幫別人,多讚美別人,零錢給商店的募款箱,都能累積後常還前世債務。像某網友常在路上看到石頭沙土,網友怕別人經過出事,常常都停下車清哩,這樣也是功德無量。累積福報,不一定要花錢,出自善心助人,福報會比花大錢沽名釣譽來得多。一般人只是不認同,所以很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