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呈 wrote:
若要為孟子解套:為了賺錢養家.在社會上犧牲尊嚴而卑躬屈膝,算是偉大的?!(...而這是否有可牽連佛教中關於"忍辱"之修行?)
我不認為這是"忍辱"之修行
能力大的人,要去盡他的義務服務眾生
有一人的能力,盡一人的義務
有十人的能力,盡十人的義務
有百人的能力,盡百人的義務
.............
不然何來孟聖之稱
韓信的胯下之辱,才算"忍辱"之修行
KCLin0423 wrote:
所以我說,要釐清佛陀的原意初衷,中心哲學思想
所有的佛學不應該與佛陀的思想相悖
如果 "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佛說
那麼以唸佛號求佛力引渡,如何能見如來?
所以,我一直強調
佛學加入太多後世法師個人信仰與思想,甚至民俗
真的要研究佛陀思想者
必須要能分辨,那些是佛陀的思想,那些是法師自己加進去,甚至那些根本就是民俗
當然
只求心靈安淨者,不需在意那麼多
只要不招惹邪惡,使心向善,信甚麼都是可以的
lion6699 wrote:
我們看到的顏色都可能(恕刪)
Roseriver1998 wrote:
看了樓主許多說法
感覺某種程度上已經跟廣義、藏、密等佛教相去甚遠
資訊來源有種小說味
精確點說,許多佛教的思想跟哲學相通
但蠻遺憾的是閣下言論充斥著不少邏輯悖論
修什麼修
未能獨善其身闡述天地宇宙
這才是多了
知疑本是人性
多知才能多疑
多疑才能多知
痴癡都是漢字,跟佛教並無干係
不要老是扯著東風是自己招來的
秉呈 wrote:
【煩惱與習氣】
人都會有煩惱,當成為習慣後,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了,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也就是習氣。例如一個視錢如命的人,看到了錢就如飢如渴,一看到鈔票就想要佔為己有,這種飢渴的感覺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經常有這種飢渴的感覺,看到錢就想拿,而且完全不理會是不是該拿,這時已經變成是一種貪的習氣,而不是貪的煩惱,所以習氣和煩惱是不太一樣的。
煩惱不但會傷害自己,有時也會傷害別人。如果煩惱生起的時候,不表現出來,也許別人不會受傷,卻會傷害到自己,讓自己很痛苦。例如一個單相思的男孩,心裡總是想著喜歡的女孩,但是對方根本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男孩的內心卻在煩惱。他雖然沒有傷害到其他的人,卻已經傷害到自己。或者說,這個男孩不管對方愛不愛他,總是追著對方不放,把別人煩得痛苦極了,讓對方覺得像是一條甩不掉的蛇,這樣影響到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也是帶給別人煩惱。
而習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自己並不覺得在傷害人,也不覺這是煩惱。例如有一些人,和他一起吃飯時,他會習慣地看看別人的碗裡究竟吃些什麼,看得別人很不舒服;或是不管別人的感覺,咳嗽的時候不捂嘴巴,甚至對著人一邊談話一邊咳。他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因為他是無心的,所以不覺煩惱,而他的無心卻傷害到人。這種讓別人討厭的無心怪習慣,就是習氣。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