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佛啊弟子我要去死

秉呈 wrote:
若要為孟子解套:為了賺錢養家.在社會上犧牲尊嚴而卑躬屈膝,算是偉大的?!(...而這是否有可牽連佛教中關於"忍辱"之修行?)


我不認為這是"忍辱"之修行
能力大的人,要去盡他的義務服務眾生
有一人的能力,盡一人的義務
有十人的能力,盡十人的義務
有百人的能力,盡百人的義務
.............
不然何來孟聖之稱
韓信的胯下之辱,才算"忍辱"之修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KCLin0423 wrote:
所以我說,要釐清佛陀的原意初衷,中心哲學思想
所有的佛學不應該與佛陀的思想相悖
如果 "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佛說
那麼以佛號求佛力引渡,如何能見如來?

所以,我一直強調
佛學加入太多後世法師個人信仰與思想,甚至民俗
真的要研究佛陀思想者
必須要能分辨,那些是佛陀的思想,那些是法師自己加進去,甚至那些根本就是民俗
當然
只求心靈安淨者,不需在意那麼多
只要不招惹邪惡,使心向善,信甚麼都是可以的

應該用""佛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有.....漸悟....北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頓悟.....南惠能
然不管漸悟,頓悟,只要能悟就好
經典分有跟無,有跟無有個交集便是"空",如家徒四壁,只有牆壁,沒有其他的東西

後世法師個人信仰與思想,甚至民俗...這就是我講的時空間不一樣,佛法改變了民間習俗,然民間習俗亦能改變了佛法,世間的"真"不會改變,只是說法不一樣(因為時空間不一樣)
必須要能分辨,那些是佛陀的思想.....我們不是生在佛陀的時代,只要去了解佛陀的思想核心(中心思想),表明世間的真法就行,其他的宗教,宗派也是再表世間的真法,只是我們與佛教比較有緣

在現今社會,你的周遭親友想要"有",而你每次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是有所不便呢?
所以,佛法也要因時地宜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dplantis0330 wrote:

我們看到的顏色都可能不是"真的"現象
更何況其他方面
所以不去執著,不去分別,不去妄想
幡動,風動,仁者心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lion6699 wrote:
我們看到的顏色都可能(恕刪)


拿這篇來說所見非真有點太唐突了
視覺跟腦神經運作的交替是為了防止或者慣性使然
跟所見非真實的基調完全搭不上邊

看了樓主許多說法
感覺某種程度上已經跟廣義、藏、密等佛教相去甚遠
資訊來源有種小說味

精確點說,許多佛教的思想跟哲學相通
但蠻遺憾的是閣下言論充斥著不少邏輯悖論

修什麼修
未能獨善其身闡述天地宇宙
這才是多了
知疑本是人性
多知才能多疑
多疑才能多知

痴癡都是漢字,跟佛教並無干係
不要老是扯著東風是自己招來的
Roseriver1998 wrote:
看了樓主許多說法
感覺某種程度上已經跟廣義、藏、密等佛教相去甚遠
資訊來源有種小說味

精確點說,許多佛教的思想跟哲學相通
但蠻遺憾的是閣下言論充斥著不少邏輯悖論

修什麼修
未能獨善其身闡述天地宇宙
這才是多了
知疑本是人性
多知才能多疑
多疑才能多知


痴癡都是漢字,跟佛教並無干係
不要老是扯著東風是自己招來的

我只把我知道的寫出來,留下足跡,勸善去惡,也不一定用佛教觀念來闡述
知疑本是人性,多知才能多疑,多疑才能多知....對我只要知足常樂

我所知不多,二部佛經,而且也可能有誤解的情形
知我所知,修我所知,行我所知,能我所及,守好我的本分,這就是我
感謝你能看我的文章,與我結緣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秉呈 wrote:
【煩惱與習氣】
人都會有煩惱,當成為習慣後,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了,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也就是習氣。例如一個視錢如命的人,看到了錢就如飢如渴,一看到鈔票就想要佔為己有,這種飢渴的感覺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經常有這種飢渴的感覺,看到錢就想拿,而且完全不理會是不是該拿,這時已經變成是一種貪的習氣,而不是貪的煩惱,所以習氣和煩惱是不太一樣的。
煩惱不但會傷害自己,有時也會傷害別人。如果煩惱生起的時候,不表現出來,也許別人不會受傷,卻會傷害到自己,讓自己很痛苦。例如一個單相思的男孩,心裡總是想著喜歡的女孩,但是對方根本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男孩的內心卻在煩惱。他雖然沒有傷害到其他的人,卻已經傷害到自己。或者說,這個男孩不管對方愛不愛他,總是追著對方不放,把別人煩得痛苦極了,讓對方覺得像是一條甩不掉的蛇,這樣影響到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也是帶給別人煩惱。
而習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自己並不覺得在傷害人,也不覺這是煩惱。例如有一些人,和他一起吃飯時,他會習慣地看看別人的碗裡究竟吃些什麼,看得別人很不舒服;或是不管別人的感覺,咳嗽的時候不捂嘴巴,甚至對著人一邊談話一邊咳。他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因為他是無心的,所以不覺煩惱,而他的無心卻傷害到人。這種讓別人討厭的無心怪習慣,就是習氣。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慧律法師在YOUTUBE曾開示忍辱一定要通於無相 ,否則忍不下來。強忍只是壓抑 , 壓抑久了在某個點,激到卻可能引起爆發,實非常可畏..
但無相忍辱 ,境上就是安的,雖然別人無故加諸於我心的,但是 事過境遷 , 淡了 , 雲淡風輕沒有可忍的人,也沒有可忍的事,沒有可忍的影相(虛妄),不放在心上,事不留心 ,是對於通於無相的忍辱之解釋。
師兄晚安舒眠好夢!

與生俱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lion6699 wrote:
應該用"念"佛身是菩...(恕刪)

師兄早安愉快^.^
與生俱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秉呈 wrote:
早安愉快^.^

你早啊,你東西滿多的圖片,音樂,佛理啊,是我所不及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